家长会后,几位家长留下来和我聊孩子的成绩。晓雪的家长焦虑地说:“为什么我家孩子的成绩总是没有进步呢?朋友家的孩子,原来中考成绩和我孩子差不多,但是现在,每次考试我家孩子成绩总是比不过人家。”旁边的晓雪,一脸落寞,小声嘀咕着说:“每次出考试成绩的时候,我妈妈总是会把我和初中那位成绩优异的朋友比较,从来没有给过我肯定。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
于是,我告诉这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家长疑惑地说:“鼓励?我之前也经常鼓励啊,我天天夸奖她,可是,有什么用呢?”
可见,许多家长简单地将鼓励理解为夸奖。有些家长甚至机械地按照网络上流行的“夸奖模板”进行鼓励。这种空洞的鼓励,不仅无法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可能带来伤害。
那么,如何鼓励才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呢?
首先,鼓励是对孩子们良好行为的积极反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鼓励属于典型的正强化行为。在孩子表现出家长所期望的行为后,家长给予赞扬、奖励等鼓励形式,就是为该行为赋予积极的刺激物,以此增加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因此,鼓励在行为塑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目标行为的连续、适时鼓励,能引导孩子逐步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比如,我曾经对班级中一位学习比较投入的学生进行这样的鼓励:
“我注意到你很努力。每天晚自修9点放学,很多同学直接回寝室休息,你却会在教室里继续学习到9点40。说明你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种鼓励,是对孩子良好行为“花更多时间学习”的积极反馈。在这个鼓励中,教师能看到孩子的付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从而让他愿意继续坚持做得更好。从那以后,我注意到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坚持在教室里再学习一会儿。
其次,鼓励是把信任传递给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从而显著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愿意更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一天,班级的英语课代表过来跟我抱怨说:“班级里同学早读都不积极,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我点点头,微笑着看着她,问:“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一开始,这个孩子有点吃惊地看着我。接着,她想了一会儿,就开始侃侃而谈,想出了很多办法。
后来有一天,这个课代表又过来和我说:“老师,我们班级的作业白天总是收不上来。因为早上第一节后的课间要出操,没有时间收。而第二节的课间,同学们一下课,就趴桌上睡觉了。作业又收得很慢。所以,我想了一下,要不我们班的英语作业每天晚自修第二节课后收吧。老师,你觉得怎么样?”
这回是轮到我有点吃惊了。作为课代表,这个孩子不仅发现了问题,还思考了问题原因,并且想出了解决措施。真的是越来越能干了呢。
我想,这就是之前鼓励的作用吧。是鼓励,把希望传递给这个孩子,让她接收到关于自身能力的积极反馈,从而提升了她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主观判断,从而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此外,鼓励还会影响孩子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比如,学生晓兰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进步。我对她是这样鼓励的:“晓兰,你这次的成绩进步很大。老师注意到,这段时间,你每天抽出时间坚持记单词。对于不懂的语法题目,你反复地问老师,问同学。学会后,你还做了一些同类型的题目,举一反三。你真的非常用心。这份努力,真的让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得到这样的鼓励后,晓兰会更倾向于将自己成绩的取得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方式有助于晓兰以后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将失败视为暂时的、可通过努力改变的情况,而不是归结于自身能力不足等稳定的、不可控因素。为此,鼓励要多从个人努力上切入,而不是外在的不可控因素入手。这样有助于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归因,激发内驱力。
并且,鼓励指向要具体明确。每次我在批改学生思思的作文时,我都把她写得较好的句子,用红笔划出来,写上“好”的评语。一段时间过去,我发现思思作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越来越多了。所以,当孩子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时,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激发出孩子的内在潜能。
总之,在鼓励式教育中,我们要避免宽泛的夸奖,而是要详细指出孩子的具体行为;要强调努力的价值,让孩子明白成功源于努力,引导正确归因;要用真诚的语言和态度表达对孩子的认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视和关心等等。鼓励式教育,并非简单地夸奖,而是一门艺术。让我们都学会运用鼓励这把钥匙,为孩子开启一扇打开潜能的大门,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更敢于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