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关注心理
何谓“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观教育内涵,不管是“上施下效”,“使作善”,还是引发出其固有的潜在的素质,都必须顺随孩子的心愿,强拉牛头硬喝水似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甚至还会伤害学生身心,贻误其一生的成长。“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流出来的,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陶行知)“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教育只有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心灵和心理需要,那么,我们才算是在做教育。
一、给予安全感
心理学中有个经典的“羊兄弟实验”。实验是把两只一胎所生的羊分别放在两座山上,并且青山绿水条件一样,不同的是在一个山头系了一匹狼。几个月后实验人员发现,系了狼的那个山头的羊瘦骨嶙峋,而另一只羊则膘肥体壮。皮亚杰说:“人在安全的环境中,更容易选择进取行为;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更容易选择防御行为。”很显然,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安全的环境。
有人说:“吾心安处是故乡。”只要心里安静,便无所谓什么具体的地方才是故乡。可以说,给予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就犹如在家里一样。在家的感觉就是没有恐惧的感觉,对于学生来说,也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受到保护,由外而内都是平安的。当学生身感安全时,其心里会完全放松下来,那么,他的心灵就是自由的。一个自由的心灵,其空间是很大的,他会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接纳教师的教诲,同伴的帮助,他人的关爱,而且他的处事是积极的,他的思维是活跃的,他的心态是阳光的。当学生享受心灵的自由时,我们的教育就显效得多。
教育家陶行知说:“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在思想上开导,在心灵上抚慰,照亮他们需要光明的心,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得到温馨,促使其源自内心的觉醒,认清自己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动心为上的教育策略。”给予学生安全感,需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这环境包括外在的学习环境(如教室的牢固、温馨和温暖),更包括教师创造的人文环境,如把自己爱的阳光照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从而给学生的心灵以温暖,以抚慰。唯如此,才能唤醒他们美好的心灵,主动积极地向上生长。
二、摒弃比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教育对象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教育能让孩子时时感受到“我是好孩子”,其心里会信心大增,每天的学习都会充满活力。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却对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较乐此不疲,以至于孩子在比较中感觉“我什么都不如他人”,从而丧失前行的勇气,渐渐关闭了自己心灵的大门,蜷缩在自己心灵的角落里孤独地叹息。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出自于比较的权威是破坏性的。在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不带比较地生活就是拥有健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比较,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在比较中处于强势一方的孩子,他们会因此沾沾自喜,从心里产生高人一筹的感觉,而处于低位的孩子,更是因为不如人而心灰意冷,抬不起头来。
学生之间本身没有可比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具体的,都各有其个性,其阅历、背景、成长经历都是有差异的。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某方面的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班有个孩子,学习上一塌糊涂,但每天都坚持到校学习,且课堂上不违反纪律,如果拿学习上与他人比较,他肯定比不过别人,但他在体育上却有过人之处,长跑、短跑总是拿冠军,在这方面,拿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与他比,也是无法比的。就是拿孩子的今天与他的昨天相比,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成长,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在发生着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的教育应该抓住孩子最擅长的一面予以积极的关注,给予信心,让他获得自尊,从而在自己的强项上去着力,不断向上,不断走向成功。少在比较上着力,多在个性化的引导上下功夫。
三、寻求解放
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成了禁锢的代名词。孩子听得最多的是“不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在此起彼伏的“不准”之声音中,他们中规中矩,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迈步了。如此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心总会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束缚着,只一味地听命于他人,没有主见,不敢创新。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陶行知)解放,不仅是一种思想,更应成为师者一贯的行动。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让学生无论从行动还是内心都能得到解放,“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解放孩子,首要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能做好他自己的事情,相信孩子能独立地去完成学习及生活中的任务,相信孩子能管理好自己。唯有相信,我们才能放手。解放孩子,更是对孩子的尊重,能给孩子以巨大的自信,促使他们独立而认真地学习,去做事,去收获,去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我们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所想,他们真正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才真正适合他们,才真正有益于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