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适应的力量

适应的力量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贾宪章 上帝让麦克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麦克催促它、吓唬它、责备它,可是蜗牛只是用抱歉的目光看着他,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麦克又气又急,对蜗牛又拉又扯又踢,蜗牛受了伤,爬得越发慢了。麦克真想丢下蜗牛不管,但又担心没法向上帝交代。他只好耐着性子,任由蜗牛慢慢向前爬。就在这个时候,麦克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个花园。接着,他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微风拂面的舒适。后来,麦克还看到了美丽的夕阳,灿烂的晚霞以及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麦克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经爬出了好远,它正自信地爬向下一个“驿站”。麦克这才体会出上帝的巧妙用心:“他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着我去散步呀!”…… 这就是“适应的力量”。“麦克之牵”和“蜗牛之牵”,同样一个“牵”的动作,因为适应方式的不同,让“牵”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蜗牛“被动适应”麦克散步节奏,结果是“事倍功半”且让彼此都“气急败坏”;麦克“主动适应”蜗牛散步节奏,结果是“事半功倍”且让彼此陶醉其中。 “适应”的确可以滋生出一种神奇的力量。相信《牵着蜗牛散步》这篇短文所描述的“适应场景”在每个人眼前都会时时闪现。尤其教育工作者,自己工作的对象就是正处于成长不稳定期的孩子,和自己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孩子们或者反应太慢,或者领悟太慢,或者进步太慢……俨然就是短文中的“蜗牛”。育人者只有认真吸取麦克的教训,在让“蜗牛牵着自己”的过程中尽快优化自己的适应方式。让“适应”在教育实践中尽可能多的发挥出积极作用,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需求,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主要素养。 激活“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保持责任意识和奉献热情。一是自觉保持甘当“出气筒”的热情。无论孩子顶撞的言行多么恶劣,育人者都能轻松地控制自己,耐心地听他们“讲价钱”、“谈不满”、“说委屈”,喜欢“从轻处理”,热衷“无为而为”,善于为孩子们营造自我修正、自我教育的情境。二是自觉保持爱当“责任人”的热情。遇到育人难题,总觉得自己对孩子更了解,更便于拓展“适应平台”、优化“适应历程”,更易于让孩子在适应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教育的温馨,总自觉地将化解难题视为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动辄请家长,抑或悄悄转给其他老师,让自己抽身事外。 唤醒“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磨练负重意识和进取热情。自己可以冷静地面对难以容忍、难以接受、难以应付的事件或者情境需要一个缓慢的磨练过程;自己可以淡定地面对不配合、不自觉、不省心的孩子也需要一个缓慢的历练过程;自己可以从容抛却“一厢情愿”、“完美借口”、“师道尊严”更需要一个缓慢的提升过程;理性应对孩子们的“特有节奏”,尊重他们的成长差异,大度地从他们的视角、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愿望去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这些“适应冲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慢慢培养。 展示“适应”的力量,需要育人者在教育实践中拥有敬业精神和钻研热情。一是在施教前多一些“主动备课”,通过丰富观察角度和方式、拓宽了解深度和广度、完善交流渠道和情境、优化沟通方式和方法,全面掌握每个孩子情况,进而预设好“适应轨迹”和“适应目标”。二是在实践过程中多练一些“自省型慢功”,无论是处理时机、宽严程度、情感把握等,都可以相机而为,因人施教,可以把一些“高温难题”顺势进行“低温处理”,可以将一些“深痕障碍”巧妙给予“无痕清除”,让信任、宽容、公正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可以发挥出神奇的效应;三是在实践结束后多练一些“反思型慢功”,及时进行自我检讨,及时回顾和优化每一个育人环节, 保证可以在遭遇突发难题时可以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适应”是一种力量,“适应”也是一份美丽。育人者只有始终将利于孩子成长作为“适应”的最终落脚点,珍视这一独特的育人资源,提升自身的境界和技艺,拓展有效平台和渠道,自己的教育实践才会得益于“适应”的力量,绽放出如花景致。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 邮编:277101 电话:0632-3061299 E-mail:jxz611@126.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