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家长——新手心理老师的家访思考
作者姓名:吴蓉紫(广东省珠海市紫荆中学桃园校区,珠海519000)
正文:
“我这么年轻,家长肯定不信任我。”、“我自己都没有小孩,哪有资格告诉家长怎么教小孩?”、“以前没接触过家庭教育,万一家长咨询我怎么办?”……这些可能都是新手心理老师们面临家访时常见的自动思维。作为一名刚入职两年的新手心理老师,通过学校安排师徒结对的老教师的引领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我也逐渐克服了以上的自动思维,认识到应该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家长。
一、明确目标,建立合作同盟
心理老师的家访往往始于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孩子的心理问题通常跟家庭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刚开始进行家访时,我们可能带着一种“你之前做的不对,正确的做法是……”的态度跟家长沟通,很希望家长能够“改变”,而如果不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言,家长在此时体会到的可能是命令、责备,反倒会产生防御和阻抗。
在旁听师父的家访过程中,我会反复听到“我们和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话语,也真正明白了家访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趾高气扬的指导甚至批评,而是真正建立家校同盟。如同在心理辅导中的咨访关系一样,良好的家校关系才是家校合作维系并产生作用的基础。因此,在家访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增强家校合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深刻认识到我们跟家长永远是一个立场,是同盟关系。
二、 认真倾听,促进双方沟通
当孩子出现心理困扰时,家长可能经历着双重的折磨,因此在家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家长也十分需要一个倾诉的渠道。作为新手心理老师,我在刚开始家访时,会产生一种“我必须要给出一些专业建议,让家长知道我是值得信任的”焦虑,这就让我显得太急于给出一些建议,而这种建议可能是家长已经尝试过或者与他们情况不相符的。
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我也会积极求助,在师父的示范中,我发现给予家长说的时间也很重要,而这不就是心理咨询中的倾听原则吗?我们要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家长,不急于给出建议,不着急展现自己“专家”的身份,而是给家长一些时间和空间,认真倾听和共情,看见家长的“不容易”,告诉家长“你确实为孩子做了很多”、“你也要关照好自己”,适当地给予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反应,不仅能让家长感觉到被理解、被倾听,感受到会谈环境的安全,促进双方的沟通效果;也能够收集到家长反馈的更多信息,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孩子的理解。
三、 积极鼓励,增强教育信心
当个体感受到鼓励和肯定时会有更强的动机和幸福感。没有哪个家长是不爱孩子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是最焦急的。我们的家访内容围绕问题展开,但如果只说问题,自责、愧疚、无助等负面情绪可能会一起涌向家长,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能家访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反作用。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家长不是不爱孩子,可能只是没有用对方式。因此,在跟学生家长沟通时,不忽略家长为孩子做过的努力,及时肯定,强化家长的积极行为。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家长,让家长在沟通中感受到鼓励和肯定,也能促进家长以够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对待家校沟通,让家校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尤其在家访总结时,先肯定家长做得好的地方,再提出建议,也能够让家长产生更强的家校同盟之感。
家校沟通既简单又不简单。作为新手心理老师,我们要处理的其实是自己的完美主义,改变“我应该是个专家”、“我应该要提出好建议”这样的不合理信念,从建立良好同盟关系开始、从真诚的倾听开始、从积极的鼓励就开始,像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待家长,放松心态、感受当下,以自然的状态开启家校合作吧!
通讯地址:广东省珠海市狮山街道桃园路1号紫荆中学桃园校区
邮编:519000
联系人电话:13926995134
邮箱:1024260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