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孙开霞 江苏省大港中学 212028
文章摘要:学生看到妈妈在菜市场里跟卖菜老人讨价还价觉得很尴尬,遂找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孙老师咨询。在为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孙老师回忆起了过去相同的经历,并对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产生了思考。在向督导专家请教的过程中,孙老师明白自己以往所做的心理辅导“浮”、“虚”的背后是与真实生活的脱节。
关键词:心理辅导 生活
通讯地址:江苏省 镇江市 丹徒区 龙山路108号 孙开霞 212028
手机号码:15162996393
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学生们陆陆续续地离开教室,但有一个女孩却穿过人群走到我的面前,说有一件事要咨询我。
女孩说:“老师,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我妈妈了。这次放假在家,我跟她去了两次菜市场,我发现她动不动就为了几毛钱跟卖菜的人讨价还价。我站在一旁觉得特别尴尬,脸都不知道往哪儿搁。”“那你觉得妈妈怎么做,才能让你舒服一点呢?”我笑着问她。她回答我:“不要讨价还价,买好了就走;再说那些卖菜的都是老头老太,挣点儿钱不容易,我妈妈不应该跟他们计较。”
听到女孩的回答,我心里有数了:这个女孩子很有恻隐之心,她同情那些卖菜的老人,希望妈妈多照顾他们一些。只是,妈妈讨价还价或许已经是一种习惯,不是可以凭借着同情心就立即能改变的。因为课间只有十分钟,所以在和她谈了几句后,我们的对话就匆匆结束了。而谈话的内容,无非就是尊重妈妈的购物习惯,你不必为此太过介怀,等等。
和女孩的谈话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因为我曾有着和她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少年时的我,在集市上看到母亲为一两分钱与摊贩讨价还价、喋喋不休,我内心感到的不仅是尴尬,更有一丝对母亲的“鄙夷”——为一两分钱讨价还价,实在是太伤自尊了。后来,母亲再喊我陪她去集市,我就不愿意去了。
回到办公室后,我把女孩和我自己的感受说给同事听,并请他们说说少年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我把问题一抛出,他们纷纷畅谈起来。没想到,除我之外的五位同事,都曾有过这样的尴尬体会。但是,在探讨招致尴尬的具体原因时,除了穷、自尊,大家又分析不出其他来。
几天之后,我参加了一场线下督导。我向督导专家说出了我与女孩对话的内容以及我的困惑,并请他指点我。他沉吟片刻,问我:“孙老师,你不觉得讨价还价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吗?”听了他说的话,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所指。他接着说道:“假设有一件商品本身只值五元,但商家却要八元,很明显价值与价格不符合。对有生活经验的人来讲,他肯定是要通过讨价还价来使自己付的钱与商品本身的价值相符的,实在没有必要为它付出额外的三块钱。很多年轻人缺乏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就很难认同他人很生活化的讨价还价行为。”听到专家说的话,我呆住了:我从未想到从这个角度思考和分析。
然后,专家又说了一句让我恍然大悟的话:“你跟女孩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忘了,即使是学生心理工作,也要学会去贴近生活,不能光靠那些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干活。”在日常心理辅导中,我总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来访学生的感受、体验、关系和观点,但却很少和他们一起去探讨生活的客观面目,所以我的内心常常感到很“浮”、很“虚”。虽然我也曾经寻觅过,可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今天,这位督导专家对我的指导,直击内核,让我知道了自己心理辅导工作很“浮”、很“虚”的根本原因。
在得到专家指导后,我到班上去找那个女孩,和她分享我新获得的关于讨价还价的观点。她听了之后,说谢谢我给她带来了最生活的解释,以后再也不对妈妈抱不好的看法了。女孩不知道,该感谢的人应该是我。否则,我还会待在自己已经构建好的心理辅导经验里开展工作,和真实的生活只有平行,没有相交,更不可能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