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请尽快填写上传版权转让协议书)警惕“流泪的感恩”

                                                                      警惕“流泪的感恩”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  潘秀丽

        前几天,我的女儿么么脚崴伤了,我独自带她去医院,路上、在医院跑上跑下时都必须抱着她,五六十斤的娃,真把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回家后,么么说:“其实我在医院都哭了。”我惊讶,赶紧问道:“是因为脚疼吗?”么么说:“不是,你一直抱着我,我心疼你......但是我怕你看见,就偷偷地把眼泪擦掉了。”我一听还挺感动的,但作为一名心理老师,职业的敏感性又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种“流泪的感恩”未必是好事。感恩父母本是一种暖心的情愫,它可以激励孩子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流泪的感恩”却是“过度的感恩”,它带给孩子强烈动机的同时也暗含了许多对自我的高要求,孩子一旦达不到这些要求,可能会产生自责、低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
        我处理过一起危机案例:一个八年级女生临睡前吞药自杀,第二天早上迷迷糊糊被妈妈喊起来上学,她却什么也没有说,乖乖地照常到了学校,被老师发现不对劲后约了心理咨询。该生长时间在身体隐蔽部位进行自伤自残,吞药也是经过精心筹划的。震惊的是,直至学校老师约谈家长前,家长都丝毫不知道女儿自伤自残的事。该生核心信念是:妈妈为了我那么辛苦,而我却总是考不好,我不值得妈妈对我的付出,我讨厌我自己。事实上,该生成绩名列前茅,曾考过年级第一,在各种活动中也崭露头角,可谓全面发展。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孩子也自残自杀?仔细分析下来,就不难理解了。对于妈妈的付出,这个孩子一开始很感恩,暗暗发誓要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妈妈,但是何谓优异的成绩?班级第一之外还有年级第一,年级第一之外还有区级第一......过度的感恩让孩子对自己提出超高要求,希望用更好的表现回报妈妈,一旦达不到,则产生了自己不值得妈妈付出的心理及低自我价值感,然后偷偷的自残,甚至开始了自杀行动。
        作为家长,该如何避免孩子因过度感恩而产生低自我价值感呢?
        首先,在心理层面,家长要认识到对孩子的付出是无条件的、无需回报的。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抚养孩子长大是应尽的义务,这些付出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不应该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交换的筹码。生活中,很多家长很喜欢跟孩子说这样的话:“我那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在想:如果没有孩子,难道家长们就不用辛苦工作了吗?将自己本应该对生活担负的责任变成绑架孩子的工具,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背负上“还债”的重担,孩子怎么可能在生活与学习中体会到轻松与快乐?
        其次,在情绪管理层面,家长要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味地隐藏。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心烦,为了不影响孩子,大多选择隐藏于内心,这是常规提倡的做法,但是真的能隐藏得不漏痕迹吗?孩子是天生的情绪观察者,能敏锐地观察到家庭成员的情绪变状态。对于普通孩子而言,这种隐藏也许不会被发现,但是对于懂得感恩、体谅父母的孩子而言,这种隐藏可能适得其反。这类孩子观察到家长的情绪比较低落,因为关心、体谅的缘故,会替家长担心,还可能会猜测: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爸爸/妈妈才这么烦恼?这又削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增强了负罪感。作为家长,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我今天因为工作上的一些事有些累”、“我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等。向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避免孩子无端的猜测与担心,这样又可以暗示对孩子接纳能力的信任,于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再次,在应对层面,当孩子出现感恩言语时,家长可以反馈:孩子也带给自己积极的影响。当说出感恩言语时,意味着孩子将家长的付出看得很重要,作为被付出的一方,孩子会努力用高要求或者自责来匹配这种付出,这势必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体验着生命成长的喜悦,也会有很多收获。当孩子表达感恩时,家长可以表明自己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以此减少孩子的负担,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么么说因为我费力抱她而偷偷流泪时,我很开心地说:“我今天运动量不够,抱着你出点汗正好可以减肥啊,我还要好好谢谢你呢!”她听完,开心地说:“那你快去称称有没有瘦。”从她愉快的语调中,我知道她一定体会到了价值感。

        感恩是动力,但过度感恩则是负担,警惕“流泪的感恩”,一起努力培养轻松、快乐、有价值感的阳光少年!  

  
        作者:潘秀丽,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获南京市栖霞区2022年教科研先进个人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级中学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华银路25号
        邮编:210028
        电话:18751962703
        邮箱:547209338@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