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躺平”,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什么?
笔者在工作中听到越来越多家长焦虑地表示:“孩子在学习上很懒散,对学习不在意也不努力,回到家就只知道躺平捧着手机玩。。。。。。”,如今,孩子在学习上“躺平”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家长的“心病”。
笔者深入了解这类型孩子的状态,发现他们不光在学习上躺平,在生活上同样躺平。他们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玩手机、不爱与人交流不爱出门、对手机以外的事都兴趣缺缺、几乎不做家务、没有什么理想与目标、每天都懒洋洋。。。。。。这些躺平现象背后,体现的是孩子们正逐渐流失生命活力,逐步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能力。
或许一时躺平可以让人放松下来调整身心状态,但持续性躺平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危险的行为,容易让青少年逃避现实生活,活在虚拟世界寻求慰藉,个体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受限;更为甚之,有些孩子会因为感觉生活空虚无意义而产生精神疾病乃至丧失活着的动力。
笔者认为,“躺平”在青少年中间流行,与家庭教育错位密切相关。
非洲有句谚语说:“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 换言之,养育孩子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共同帮助孩子茁壮成长。2021年10月23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就有指明家庭教育的职责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并且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三者没有孰轻孰重之分,只有当作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
然而,现如今很多家庭把学校教育摆在第一位。家长在家里也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把本该引导孩子精神成长与探索生命的时间用来陪着孩子做功课、安排课外辅导。这样的孩子被学习所占满,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更没有太多机会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一种“除了学习和玩手机消遣,不知道怎么生活”的倦怠状态生活着。此外,当前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评价体系与竞争方式高度单一,家长在教育焦虑裹挟之下更加推波助澜,在家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其他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的培育。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标准抹杀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潜能,同时也异化了孩子的心理,让那些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力不从心的孩子对自我价值产生强烈否定,找不到为之努力的动力,对未来越发迷茫,最终以 “躺平” 的方式沉重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潜入真实生活,有各样的体验与经历,在与现实发生碰撞的行动中看见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看见生命的意义。家长在养育孩子中需要警醒,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当一个孩子每天只有学习,不懂生活技巧,不了解自己,不懂如何跟人跟世界相处,没有兴趣爱好,对未来没有憧憬没有目标,只会将生命越活越狭隘,久而久之,将对生活的美好失去感知力,对自我失去自信,也越来越适应自己狭窄的舒适区,失去了向外探索向上成长的动力与勇气。
因此,想要帮助孩子走出“躺平”状态,感受生命的充盈于美好,就需要家庭教育承担起它应有的职责。家长应当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内心培育,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带领孩子自由探索外界、与更多人更多事物以及大自然链接、挖掘生活点滴美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看到自我价值并喜爱自己。但愿我们的孩子对每一天都总是有期盼,有激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愿我们的家长能调整好步伐,在教育内卷焦虑横行的时代,能不忘初心,在家庭教育方面不断学习,在养育孩子路上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作者:邓理婵
单位: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
电话:18899854505
微信:386711342
通讯地址:深圳盐田官下路一栋三单元
邮编:5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