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放下“内疚式教育”

                                                                    放下“内疚式教育”

                                                     陈本月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541000)

       一位高三女生向心理老师哭诉道“他们为什么要对我那么好,我好害怕,压力好大”。随着高考的临近,家长们也开始改变自己,全力支持孩子备战高考。频繁谨慎的关心,精心烹制的美食,低声交谈的氛围等等这一切都在告诉孩子“只要对你的学习有益,我们都全力以赴”。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却让孩子崩溃呢?一是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采用“内疚式教育”的方式。通过激发孩子的内疚感,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如“我们早出晚归的工作,就是希望你能好好读书”“要不是你周末在家,我们都不会煮那么多菜”“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们砸锅卖铁都会供你读”。父母说出的这些话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却会让孩子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对我好”是一种“欠债”,需要通过服从你的安排,或者努力达到你期望的样子来回报和偿还。特别是高考前紧张的备考氛围,父母的牺牲和付出,会给一些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他们认为“我只有用好的高考成绩才能回报父母,不然真的太没用了”。将高考结果与回报父母画上等号,使自己更加焦虑。二是低配得感作祟。因为内心的自卑从而认为自己不好。可能是成绩普通,或是不够听话,又或者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等不合理的看法,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父母对我的爱。受到低配得感的影响,会使部分孩子在好机会出现或者是他人给与自己善意的时候,产生“我不配”的想法,当他感受到给予到的善意和付出越多,他越难受不安。三是父母的期望与孩子自身现实的差距。父母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寄托了对孩子的“成龙成凤”的期望。所以当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如学习期间遇到记不住的知识点,解不出的难题,起伏的成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身条件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从而去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是自我攻击,对自己越发不自信,心理负担加剧。

        “内疚式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先,它会让孩子不敢放松。案例中的女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大,身心俱疲却不敢有一丝的放松,让自己陷入到一种精神内耗中。其次,它会让孩子进行自我惩罚。当出现“对不起”父母的情况时候,身心都受到一定的惩罚,如考试失利,可能会强迫自己熬夜看书,或者怀疑自我,否定自己,加剧内心的自卑感。最后,它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和情感回避。父母对孩子的好,可能会与孩子的需求不匹配。他想要的是“香蕉”而家长给是“苹果”,这就导致孩子在情感上会对父母有所回避。

     因此,父母学会放下“内疚式教育”,让孩子的成长能够卸下心理的负担,放心翱翔。

     首先,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告诉孩子,无论是表现如何我们都是爱你的,而不是“你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考这点分数怎么好意思给我签字”,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好是无条件的。我们爱他,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在为他付出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快乐和幸福。

      其次,不将学习成绩与回报父母划上等号。父母的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但孩子们处于学习的阶段,潜意识里认为只有好成绩才能回报父母,无形中增加心里面的压力。父母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表达自己的看法,降低孩子的内疚感。

      最后,欣赏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在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能够具体明确地去肯定和表扬孩子。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怀疑,多一点夸奖,少一点贬低,孩子就多一份自信,由此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帮助孩子去正确看待父母的付出,带着感恩的心而不是“负担”坚定往前走。

      父母的爱是无私且伟大,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奔向远方的时候能够轻松飞翔,拥抱自己美好的未来!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