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蓄满你的爱之“杯”

                                            蓄满你的爱之“杯”
        自从家里有了小弟弟,6岁的琳琳就成了妈妈眼中的“坏孩子”。她变得爱发脾气,爱打人。她总是将弟弟搭的积木打翻,总是要和弟弟争抢玩具,搞得弟弟不停哭闹,家里鸡飞狗跳。琳琳的妈妈一想到自己自从生了二胎后,就放弃了自己的社交圈,放弃了自己的娱乐,整天围着这两个孩子,起早贪黑地忙活,孩子还这么不懂事,就觉得非常辛苦。每当这个时候,琳琳的妈妈就对琳琳的行为非常不满:琳琳作为姐姐,不仅不帮忙照顾弟弟,为妈妈分担,还欺负弟弟,给妈妈添乱。于是,妈妈就常常朝琳琳大发脾气,大吼大叫。然而,琳琳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了。
        事实上,琳琳的妈妈忽视了:琳琳也是个孩子啊。她需要父母的关注,需要父母的疼爱。当她看到曾经一心一意爱着自己的妈妈,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个孩子的身上,这种被忽视,让她感受到失落和不安,让她感受到“不被爱”的恐惧。她一次次的捣乱,其实是为了寻求爱。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将获得爱比喻成“蓄杯”。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杯子,杯子里有了很多爱,被填满了,才能自然地倒出来;假若杯子里的爱很少,就很难倒出来,就很难友善地对待他人。所以,当孩子的爱的“杯子”空了的时候,他会发展出各种问题行为。一个人寻求爱的过程,就是“蓄杯”的过程。如果此时,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能够给予及时的“蓄杯”,那么爱的“杯子”里满满的孩子,就不会再发展出新的问题行为。就像琳琳,如果她的妈妈能够给予及时的“蓄杯”,那么,她就不会再是那个“捣蛋”的孩子,甚至会把自己的爱传递给身边的弟弟。可是,筋疲力尽的妈妈,自己的杯子已经空空的妈妈,哪里还有多余的给她啊。她不仅无法给琳琳蓄杯,甚至还将琳琳杯中仅有的“爱”给打翻了。所以,“蓄杯”失败的琳琳,更加难过,发展出更多的问题行为。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安、挫折,都会将孩子的爱之“杯”打翻。这时,父母若还对孩子吼叫、责骂,或是不予理睬,只会让孩子的爱之“杯”空得更快,甚至有可能将“杯子”打碎。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无法拥有爱,无法学会爱,而这种创伤,是一生都很难修复的。
        有一天,我去接孩子放学。校门口,看到两对母女。两个女孩从学校里出来,浑身脏兮兮的。其中一位女孩的母亲立刻板起脸来,不问缘由,开始责怪:你看看你,上个学把衣服搞成什么样子。这位母亲的语气中带着烦躁和不满。女孩沉默着很不高兴地走了。而另一位母亲却淡定而微笑着问孩子:你是像小猪佩奇一样踩泥坑去了吗?弄得这么脏。是发生了什么吗?女孩笑了,开始叽叽喳喳地向母亲叙述发生在学校的事情。我想,这大概就是“杯子”空了的母亲和“杯子”满满的母亲的区别吧。
        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时,我们有时候会为一些小事情发脾气,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反思下: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爱的“杯子”空了?当自己的爱的“杯子”也是处于空着的状态时,就无法给前来“蓄杯”的孩子“蓄杯”。而“杯子”满满的家长,面对孩子,则可以坦然接纳孩子,将自己的爱给予孩子,从而让爱流动起来。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蓄杯”。学会适时关爱自己的情绪,学会科学释放自己的压力,适时放松,调整自我,滋养自我。我们可以花时间和自己独处,花时间与能给我们“蓄杯”的人相处。只有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关爱孩子和家人,才能有能力为孩子“蓄杯”。同时,作为父母,经营好夫妻关系,让爱在夫妻间流动,让家庭里每个成员的“杯子”都是满满的状态,那么,“蓄杯”从来就不是困难的事情。        父母们,请先“蓄满”你的“杯子”。只有让你的心中充满着爱,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爱给予孩子,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