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在学校心理中心值班,一高壮男生敲门进入了办公室:“老师,我能借用打扫工具吗?”由于我们办公室和部分功能教室位处同一栋楼,我下意识以为这位学生是要帮忙给功能教室打扫卫生,于是很爽快地借给了他。过了十分钟,该男生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老师,您能帮我一起打扫卫生吗?我把新教学楼教室弄得……有点乱……”我听到这话,脑海里瞬时千头万绪。在我沉默的这一会,男生又开口了:“下节课是生物课,我不想迟到耽误上课……”
新教学楼还未正式启用,我猜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状况让这个学生跑去“大闹天宫”了一番。以防万一,我把手机紧紧握住,怀着沉甸甸的不安心情跟随学生前往新教学楼。在路上,我问他:“你是高几的啊?这个时间段不是在上课吗,你怎么出来了?”“高三的,我们在上实验课……我趁老师同学不注意跑出来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就突然觉得很烦。”“是因为什么觉得烦?”“学习。”“你班主任知道你的情况吗?”“知道一点。”“班主任是哪位啊?”看他一副不想透露的模样,我换了个问题:“你们班主任是男的女的啊,好沟通吗?”“女的,她是教语文的,挺好说话的。”
说话间,我们来到新教学楼的某间教室前。门虚掩着,男生上前一步推开了,映入眼帘是黑黢黢的教室,我把窗帘都拉开,转身就看到横七竖八的桌椅,还有满教室被撕得粉碎的纸张。我猜想男生现在的内心活动一定非常复杂,所以选择陪着他一起安静地打扫,顺便看看碎纸片上有没有能锁定身份信息的线索,可惜没能发现。
打扫完毕,男生主动接过垃圾袋,我这时发现他的手指关节处有比较新的伤痕,我问他:“我看到你手上有比较新的伤痕,是刚才砸的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嗯,烦躁的时候就会用拳头砸墙。”“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其它处理情绪的方式,不要再伤害自己了。如果你愿意,可以找个时间我们讨论一下。”男生没有表态,把我送回办公室郑重道过谢后才转身离开。
学校管理实行“首遇责任制”,因此我抓紧时间向政教处领导报告。领导问我:“你觉得这个孩子的危机程度怎么样?”我说:“他发泄过了,最后表现出的状态还算稳定,危机程度应该不高。而且他一副不想被人知道的样子,我担心直接向年级汇报会刺激他。”领导点点头:“那就下周德育例会上再汇报,先等等看。”
到了下周德育例会,年级领导都在,我汇报了这件事。年级很快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定位到这个男生,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让他隔天到我这里进行了一次面谈。
男生准时来到咨询室,一坐下就露出尴尬又很欣慰的笑容,并说:“老师,如果那天您立刻报告年级,年级主任来找我,我就会觉得您是在找我麻烦,我一定要跟您翻脸。”我听了这话被吓了一跳,实在想象不出一个冲动下把教室砸了的高壮男生要怎么和我翻脸。他顿了顿,又继续说:“但隔了一个星期您再找到我,让我感觉自己被关心了。没人找我麻烦,我都快忘了这件事,您却记得,还担心我的状态,我感到特别好。”
经此一事,“先等等看”这四个字深深刻入了我的工作准则当中。作为心理老师,遇到突发事件心底感到慌张是再寻常不过的。但是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应当是以来访者利益为出发点,经过综合考量一定要真正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考量点就是教育的“契机”。先等等看,等到学生打开心房准备好接纳你,教育才可能真正获得成效。
作者黄晓婷,合肥一六八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任省级课题“高中生命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编号:JK21087)核心成员、市级重点课题“高中阶段家长教育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HJG20125)核心成员。曾获合肥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合肥市“大研讨、大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类一等奖、合肥市心理健康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始信路合肥一六八中学
邮编:230601
联系人:黄晓婷
电话:15755185073
邮箱:5432567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