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切莫给孩子贴负性标签

                                                                            切莫给孩子贴负性标签 

                                                          深圳市龙华区清泉外国语学校 林瑜媚 518110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严凤平 518110 

       周末看了一部印度励志电影《最初的梦想》,感概万千。电影中的主人公高考失利后,因为害怕被别人贴上“失败者”的负性标签,纵身一跃,跳楼自杀,令人深感震撼,唏嘘不已,所幸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在心理辅导室,我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被人贴上负性标签的同学。他们焦虑、抑郁、愤怒、自责,痛苦不已,令人心疼,担心不已。         

       父母或老师为什么那么容易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呢?一是源自父母或教师的高期待。作为父母或教师,往往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当孩子的实际能力无法满足这种高期望时,父母或教师往往会感到很失望。于是,会赋予孩子一个负性标签。二是父母或教师推卸责任。当孩子没有达成父母或教师的期望时,父母或教师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只会将孩子视作归因对象,其实质是在推卸责任,是教育上的一种偷懒行为,本质是一种无能表现。三是对孩子严格要求的错觉。父母或教师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误认为这是对孩子严格要求,会激发孩子的羞愧心,让孩子更加努力,岂不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父母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而言,危害有四个方面:一是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心理。在自卑心理作用下,孩子容易失去面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极容易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自我健康成长。三是出现不良的心理暗示。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会产生“标签效应”,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孩子出现负性标签所导向的行为,甚至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结果越来越糟。四是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在负性标签的作用下,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轻则自伤自虐,重则出现极端想法,做出极端行为。 

        那么,作为父母或教师,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成期望时,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其实,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实质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好的终结性评价,会给孩子产生很强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孩子按照负性标签所表征的那样行动。因此,即使父母或教师给孩子评价时,也要多运用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换句话说,重点在于描述孩子的行为过程,而不是对孩子下结论。 

       其次,将行为当评价对象。父母或教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尽量评价孩子的行为,不要评价孩子这个人,因为孩子的行为可能只是他当时的想法,无法证明孩子今后一直都是这样,更无法证明孩子的性格如何等一般性结论。          再次,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父母或者教师需要全面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以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以增强孩子的信心,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最后,多对孩子正面鼓励。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或教师夸奖和鼓励之下成长的,因为孩子都非常在意父母或教师的夸奖和鼓励,这种夸奖或鼓励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因此,父母或教师需要经常对孩子正面鼓励,只不过这种正面鼓励也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总之,为人父母或教师,不能给孩子贴上负性标签。相反,需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并进行正面鼓励,激发孩子向上成长的内在动力,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