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多一点积极赋义
周末回来,二年级的女儿带回家一个作业,写一篇作文。原来,省里有一个作文竞赛,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每人都写一篇,然后,从中推荐几篇去参赛。我看了下省级比赛的要求,说是每个学校的篇数大约就10篇。我想,女儿才二年级,都没有正式写过一篇作文。我说,我们随便写写就好啦。你们学校两千多人选10篇,哪能选的上啊。女儿却说:对嘛,两千多篇选一篇,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啊。我一下子语塞,觉得她说得蛮有道理。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家庭教育,需要多一点积极赋义。
积极赋义(positive connotation),是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技术,是指治疗师对家庭成员当前的症状和家庭系统状况从积极方面重新进行描述,放弃挑剔和指责的态度,并用新的观点取而代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学会积极赋义,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想到了班级中的女生萱萱。她是个文静的女孩。尽管她本身有很多优点,但是她总是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有点自卑。当谈及她童年的记忆时,她说起了二年级的一件事情。
那天,二年级的萱萱放学回到家,很不开心。因为同学们和老师们说萱萱太胆小了。事情是这样的:体育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玩一个游戏——走独木桥。同学们用小板凳搭成一座长长的独木桥,进行过独木桥的小组比赛。萱萱走独木桥时,小心翼翼,走得有点慢。于是,被同学们叫成“胆小鬼”。回家后,萱萱问妈妈:妈妈,我胆小吗?胆小是不好的吗?妈妈说:你是怕摔下去吗?那么矮的小板凳,怕什么?你胆子也太小了。这么胆小,以后没出息的......妈妈的话让萱萱更难过了。
萱萱说,在学校里被同学们贴上了“胆小”的标签时,她从同学和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那似乎是个不好的词。妈妈的话确认了她的猜想。幼小的她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于是,她认为胆小就是不好,自己是不好的。
我想,如果这个时候,萱萱的妈妈能够看到“胆小”这个词背后的积极意义,引导孩子学会积极赋义,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了。萱萱的妈妈可以说:你在过独木桥的时候,有点担心,怕自己掉下去,对吗?其实,这说明了你做事很谨慎,不鲁莽.......如果妈妈做的,不是强化“胆小”这个标签,而是帮助孩子撕下这个标签,引导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那么萱萱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很多孩子缺乏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太过于看重自己的缺点,从而引发自卑心理,就像萱萱一样。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无法让她变得大胆勇敢,反而让她产生了自卑心理,变得更加退缩了。
而家庭教育中的积极赋义,就是在面对孩子所谓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改变原来的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它重新定义,赋予积极的意义。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很冲动,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事有冲劲、果断、直爽的一面;一个孩子很内向,我们可以看到他善于倾听、谨慎细致的一面;一个孩子胆小,我们可以看到他做事谨慎、考虑周到的一面;一个孩子很多疑,我们可以看到他自我保护意识强的一面。总之,在所谓的“消极”的另一面,永远会有“积极”的一面。
所以,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能以消极的态度看待问题,而是要从积极的视角,给事情赋予积极的意义。只有这么做,孩子才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这种思维模式,变得积极乐观,勇敢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