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真正懂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事情,与此相对应的若是有幸被人懂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之前会觉得只要别人说了,自己听了就差不多可以懂别人了。现在看来,这多半是自以为是,因为事实往往是另外一种情况:很多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同事之间,明明两个人都说了,但却跟没说一样,彼此的抱怨是: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懂(明白);我没这样说,你怎么能这样理解呢……
诸如此类的情况让接下来的局面变成了面红耳赤,声嘶力竭,怒发冲冠,一地鸡毛,分分钟都有心碎的感觉,就如下面的例子:
例1:一家三人晚上回家,都很累,上楼时小孩子非要抱,家长想让孩子自己走,孩子不愿意,于是家长大声吵孩子不懂事,孩子大哭。
例2:一孩子吃饼干,过马路时不小心掉了一半,瞬间大哭,家长觉得不可思议,赶紧拿了一块新的给孩子,但是孩子的哭声没减,反而非要把掉在地上的那半块捡起来,家长很生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例3:一孩子拿着98分的试卷回家,家长看到后情不自禁地问了一句:咋没得满分?孩子听到后没说啥,走进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门。家长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对于家长来说,这些都是生活的点滴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可能需要承受两份的不舒服,一个是来自外界的,另一个是来自父母的,而且对父母的指责和评价更敏感一些。因为此时此刻,自己刚想把自己的内心之门打开,自己的想法或需求还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就瞬间被硬生生地关上了。
所以,在关系中要想给予对方想要的或需要的,第一步就是先懂得这个人,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1:妈妈听到刚出生的小婴儿大声啼哭,马上过来看看:饿了就喂一喂,尿湿了就换一换。一顿操作下来之后,宝宝脸上出现了满意的笑容。整个过程宝宝没有说什么,但妈妈却知道宝宝要什么,并且准确及时的给予了小婴儿想要的。
例2: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两人合伙做生意,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穷。”管仲在打仗中逃跑,人们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都是在具体的细节中把先懂后给的意思诠释得很到位,而且有一个共同点:不预设立场,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再给予对方需要的。
按照这个思路再回到开始的几个例子,如果家长能够先懂得孩子,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对方需要的,或许就会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第一个孩子,如果家长可以想到孩子小,对于黑暗的环境是害怕和恐惧的,面对恐惧,会本能的寻求父母保护。就可以对孩子说:是不是怕黑?爸爸妈妈今天拿的东西有点多,这次能不能自己走,你在前面,我们在你后面。
对于第二个孩子,如果家长知道孩子可能处在敏感期,很在乎东西的完整,就可以对孩子说:是不是看到饼干碎了很伤心啊,这样,你把你手里的半块给妈妈,妈妈给你变个魔术好不好?
对于第三个孩子,家长如果能了解到孩子经过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此时此刻非常需要认可与鼓励,就可以对孩子说:你这段时间的辛苦和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思路很简单,背后思维方式的转变却不容易:是否能而且愿意先懂得人。很多时候,当把懂得这个人这一步做好了,接下来给予的是什么就不那么重要了,当一个人的想法能够被对方看到、理解,随之再给予恰当的回应,这种感觉本身就仿佛一道光,在那时那刻照亮了自己。这个时候,估计没人在乎给的是什么了,或者说,给什么都感觉是满满的爱。
医生看病讲究的是先知道病症在哪里,然后再对症下药。在关系相处中也是这样,不懂得别人就急切地给予,以为我把最好的给你了,到最后发现不是对方想要的,甚至是不需要的。结果是别人很难受,自己很尴尬。
所以,不必着急,先花些时间去尝试懂得别人,在懂的基础上再给予,这个时候给的东西是真实的,也是别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