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被“看见”的孩子会有“看见”的力量

参考Holland的兴趣类型理论,我自觉是个典型的工科女,奈何当年高考报志愿时年少懵懂,报了心理学这种理学门类,大多时候,这种需要在理论和思维层面不断烧脑的学科让我本身“实用主义”的需求备受煎熬。然而Emma的出生让这种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因为在养育她的过程中,让我真真切切看到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所产生的神奇效果,所以,于我而言,育儿是一段神奇的旅程,我们得以互相滋养,共同成长。其中,在对情绪的觉察和表达的处理上,我的感触尤为深刻。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Emma是一个性格比较急躁的孩子,当没有满足她的期待的时候、当与小朋友产生争执的时候、当参加比赛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她的负面情绪会变得比较强烈。例如,很多时候我们玩卡牌游戏,当她输给我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不服气、无理取闹甚至嚎啕大哭,嚷嚷着这局不算,要重新再来。起初,我本能的会产生不悦,一方面源于孩子哭泣带来的失控的焦虑,另一方面来自于对破坏规则的不认同,于是,我常规性的开始给她讲道理:“所有的游戏都必须要有规则啊”、“输了就输了,要能输得起嘛”、“你这样子下次咱们还怎么玩呢”等等,显然,几乎没有作用,有时候可能哭声来得更加凶猛(此处脑补一群乌鸦头顶飞过......)。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开始践行“先关注情绪再处理问题”的理念,在再次遇到类似情况下,我会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去“看见”她的情绪。同样在卡牌游戏的情境中,我先尝试去理解Emma的感受:“输掉了比赛,我感到你非常的伤心”、“你很想赢过我对不对”等等,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通常我这么说完之后,哪怕Emma脸上还挂满了眼泪,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她的情绪迅速的冷静下来,直到她能够用力点头回应我的时候,我才和她进一步讨论在战略战术层面的问题。

多次实践下来,我发现Emma慢慢开始能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她开始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感到有点儿伤心”、“这让我有一些失望”、“我感到有些激动呢”、“我希望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是很棒的成长。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甚至开始能看见别人的情绪感受。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们晚饭后去顺峰山公园散步,遇到一个一岁多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她非常欢乐的在绿道上走着,可身边一个成年人都没有,我觉得非常奇怪,在这个小朋友已经往前走了100多米之后,突然从后面分岔路上冒出来一个怒气冲冲的奶奶,她不顾公众场合,非常生气并大声的对这个一岁多的小孩子进行谩骂,语言非常粗俗让我感到十分不适,于是我对Emma说,“我们快点离开,那个奶奶好凶”,本以为Emma也被当时的情景吓到会快速附和我的建议,谁知,她反而很淡定的回复我说“她可能太着急了”,一句话让我当时不适的心理瞬间平复了下来,在当时的情境下,我之所以感到不适,是因为我对那位长辈的行为产生了负面评价,我大脑里有许多“她不应该......”的语言,反而是Emma,她没有受到语言表达的影响,先看到了那位奶奶的情绪。我想,如果此时有一个声音跟那位奶奶说“我感到你非常着急”,让那位奶奶情绪冷静下来的效果一定比去指责她不应该这么说话的效果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