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情绪稳定的中年人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钱禹清(13814950770)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中年人”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往往被教育孩子时情绪急剧波动的中年人拿来自我揶揄、自我勉励。父母心中理想的孩子是学习上有好习惯好成绩,生活上又懂事又能干,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足以让中年父母的情绪波澜起伏。难道除了孩子变成“别人家的”理想的孩子,我们就找不到一条情绪稳定、心境平和的路吗?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观点是: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
我想起之前发生的两件小事。
一次是女儿跟我争论荒木飞吕彦的动画,从她小时候起我们就会一起看动画或者电影,一起讨论,这次争论是有史以来最大分歧,我特别不喜欢,而她特别喜欢。我们各自强调了观点和理由,辩论到最后我明显带上了歧视和批评,她则强烈表现出不屑和质疑。眼看问题快上升为人身攻击,亲子的小船说翻就翻,我忽然灵光一闪,对她说:“你们历史课是不是学过‘求同存异’?”她说是。我问:“那我们干嘛此刻非要说服彼此呢?我们对荒木的观点有的相同,有的不同,不同的观点也许需要时间去消融,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说服彼此,但是我觉得不同的观点都可以存在。”她笑了,说:“好吧,这个我同意。”
那一刻我及时调整了自己,没有把对荒木的看法上升为对孩子的看法,理智地认识到这仅仅是观点的异同。而我的退步和客观,也让孩子做到了客观理性和求同存异。
还有一次,女儿一本正经对我说:“虽然我知道我读书最终是为了我自己,可是我还是觉得我是为你们读的,是为了让你们开心。”我第一反应是:“嗯,这是个问题吗?她可不可以是为我们读书的呢?”这么一想我挺感动的,因为她读书这么辛苦,竟然是为了我们开心,这该是多爱我们啊。我告诉了她我的想法,还说:“谢谢你啊,这么为我们努力着,你现在感觉怎样?”她微微点头:“挺好的。”
相比教育孩子他是为他自己读书的道理,能接受他这份为父母读书的努力和爱,我感觉更美好。
回头看这两件事情,换一个场景也很容易变得情绪大起:都快考试了你还和我谈什么荒木?居然说是为父母学习的,太不懂事了!而让我最终能情绪稳定的,是我对这两件事情的换一种认知:不急着否定和批评,而是积极去理解和接受。而自己情绪稳定了,带来的教育效果更好:孩子也学会了理解和存异,这在他今后的人生中一定还会需要;为父母读书的努力和爱被父母认可也能让孩子的内心更安全和温暖。
推而广之,在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情境可以换一种认知:
孩子考试失利——把“不争气啊,气死我了”变成“他一定也很难过吧。考试的意义在于找出问题,和他一起分析得失再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吧”。
孩子不做家务——把“太懒了,将来怎么办”变成“一定有某种原因养成他现在的习惯,我要和他坐下来好好谈谈,看看是怎么回事”。
孩子和自己意见相左——把“他是不对的,我一定要纠正他”变成“我们可以互换角色理解对方,或各退一步或先搁置”。
换一种认知之外,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和孩子交流,把反问、责问变成陈述、疑问:
把“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变成“你这样我很担心,我们来看看有什么方法改进吧”。
把“你难道不能……吗”变成“你可以这样……”或者“你需要我的建议和帮助吗”。
变换了语气和句式,就越过了双方情绪的发泄和弥漫,更聚焦正向引导和问题的解决。
换一种认知、换一种表达的意义在于情绪退后、理性向前,我们可以做的是:
1.站到孩子角度、孩子的高度看问题,换一种认知,相信孩子的成长力量。
2.着眼具体事情,着眼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自己)
3.言传身教,教会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4.保持谦逊,保持开明。我们不必做“六边形战士”,不必样样精通、事事正确。我们要不断学习、适应外物,理解他人、融合自己。
以情绪稳定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成长,相信孩子也能学习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并葆有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