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老师,时常会接待学生家长来访,沟通是家长们说的最多的问题,他们常说自己没有办法和孩子沟通,比如“现在我们都不敢和孩子大声说话,我们都是看他的脸色行事”“我和孩子说话简直可以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他立马进房间把门一摔然后不理我们”。
我也多次在家长讲座中发现,只要有一个家长提出类似的焦虑,立即就会获得会场多数家长的赞同。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先请家长想象自己最近一次小心翼翼和孩子说话的场景。然后问:“您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吗?”家长们大多会七嘴八舌的吐槽为了让孩子不生气,自己的隐忍、卑微、不知所措。紧接着我继续问:“您想过孩子那一刻的感受是什么吗?”与刚才的热闹形成对比,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尴尬的笑笑,然后说没有想过。
看到家长们的反应,我不由地想:家长害怕孩子会生气,但是并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这种小心翼翼有效吗?
忽略孩子的感受,沟通就容易变成单方面的通知和宣讲。在家庭事物中,如果忽略孩子感受,家长直接告知决定,看似是保护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参与家庭事物的权利,而这种参与其实可以促进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孩子个人决策中,如果忽略孩子感受,家长直接替孩子决定,看似是借助成人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会让孩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意义感;在孩子主动诉说烦恼和心事时,如果忽略孩子感受,往往就会变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讲,家长可能说得都对,但很难触动孩子的内心。
曾经遇到一位很焦虑的妈妈,她说她的孩子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手机,连话都不愿意和家里人说,如果她主动和孩子说话,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会生气。戏剧的是心理课上刚好听到了这个孩子主动分享她们母女相处的日常:“我妈说可能手机才是我的妈,因为我一天到晚抱着它。晚上睡不好,我妈会说是因为我看手机;作业没做完,我妈会说是因为我玩手机;不想和他们说话,我妈还是会说是因为我沉迷手机……手机就是个背锅大侠。”这个孩子一说完,其他同学不由自主的鼓掌。同学们说他们难以理解家长什么都不问,就让手机背锅,毕竟同样的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是常识。
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常常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忽略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忽略当下时代和自己所处年代的差异。于是,孩子们常常觉得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没有沟通的必要,因为“跟他们说,他们也不懂,他们也不会听”,久而久之亲子沟通之间就有了一道厚厚的壁垒。
事实上,很少有孩子会享受“一言不合就生气”,他们也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父母怎么做能更好的理解孩子?一是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而不是成人的视角看他们的行为,假设自己就是孩子,是孩子的年龄、学识、家庭现状,正面临孩子的问题。二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语言表情背后的需求、期待。遇到矛盾和问题,不要着急批评、判断和指导,要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三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者,而不是替代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越俎代庖”,让沟通勿需再小心翼翼,也让孩子真正的主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