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同“标签”对学生的影响

 不同“标签”对学生的影响

 

“贴标签”简单理解就是“扣帽子”。它与普通的评价不同,是指片面地、重复地以某种特质来形容一个人,或是把人归于某个类别。“标签理论”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更倾向于成为标签所框定的那种人。

先说负面标签的影响,它通常会让人不自信、自责或羞愧让人对自己的价值视而不见。

L女士是我的好朋友,她说她小时候胆小,不爱说话。因此老师和老师都说她“内向”。长大后做自我介绍,她也总会介绍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因为她从心里面觉得自己就是“内向”的。直到大学实习的时候,她结交了新的实习老师,实习老师发现跟L聊天的时候,她侃侃而谈,很有个性而且很开朗。那一刻,L女士才开始意识到多年来她深受“内向”这个标签的影响:

我不怎么敢于表达我的想法,因为我“内向”;

我很不自信,因为我“内向”;

我不爱表现自己,因为我“内向”。

至此之后,L女士有意识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她不想再被“标签”框定。只是那个“内向”的标签对她的影响还是深远的。但是从她意识到的那一刻,她已经在进步了。

有时候我们只是随口一说,或者只是逗逗学生,当我们把“标签化”成为语言表达习惯的时候,学生会当真。学生会记在心里,并且内化为行为。学生不知道“标签”不一定准确,也并不全面。他们听到自己“懒”,就会心理暗示自己“懒”,于是他的行为真的比较“懒”。

既然负面标签对学生的成长有消极影响,那是不是正面的标签就能起到正面影响呢?不一定有些正面的标签会让学生形成“虚无的高自尊”,当这种“高自尊”被挑战的时候学生便会自卑和不安。

比如学生被老师贴上了“厉害”的标签,学生就觉得自己很“厉害”,而自己必须表现出“厉害”。如果有些时候学生遇到了挫折,失败了,他就会想其实我也没那么“厉害”,我为什么不能每次都做到老师说的“厉害”呢?学生心理会忐忑不安,开始自我怀疑。他会觉得既然自己不“厉害”了,老师以后是不是不那么喜欢我了?为了继续保持“厉害”这个正面标签,学生可能以后只挑自己做得来的事情去做,不敢做有难度的事情,因为害怕再次展示了自己的“不厉害”,学生可能一次次失去挑战的勇气和进步的机会。

有些正面标签也有好处,比如有些标签学生的努力和成长进行了肯定比如,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你可以说学生是“勤劳的小蜜蜂”、“可爱的小助手”。为了引导学生保持好奇心,多提问,你可以称赞学生是“为什么小能手”。

至此,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标签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且往往是负面影响比较多。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学生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不要以偏概全地把他归类为“某一类人”,而是实事求是指出他哪里做得不够好,帮助他改正。比如“你刚才在地上吐了一口痰,这个行为很不卫生,以后请你去洗手间吐”,而不是说学生是个“很脏的人”。学生做得好的时候,也尽量不“吹捧”他,而是实事求是指出他哪里做得好,鼓励他继续保持好的行为。比如“你每天坚持做计算题30分钟,你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进步很大,这是个好习惯,继续保持”,而不是吹捧学生说“哇!你好厉害哦!真是个计算能手!别人都没有你算得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