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的准备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钱禹清
先跟各位分享两个故事:
一个短故事
开学前的一天,女儿说两个同学约她一起去水上乐园玩,我问她想去吗,她说当然想去了,忙了一个暑假出去和朋友玩一天,然后就要开始初三新学期了。
我问她:“你们是怎么计划行程的?”
她告诉我她们怎么地铁汇合、谁的家长接送后,对我说:“妈妈,我会注意安全的,不会去挑战自己的承受力,手机也不会静音,我们到达和出发回家我都告诉你,我们计划晚上8点前到家。”
我哈哈大笑:“这次你跟我谈之前就考虑得很周全啊!”
她也很得意:“对啊,回家时间还是我提醒她们计划的呢。”
白天我无暇打电话给她,她自己到达和返回都发短信告知我,中间休息的时候还打了个电话告诉我玩疯了晒黑了。但是回家超过了8点,因为一位爸爸请他们吃晚饭多用了点时间。
我告诉她今天我高兴的是她和朋友享受到了放松快乐而又没让我担心,当然最高兴的是她学会了理解我的感受,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都很舒适。
听了这个故事,你是否会感慨:这个孩子真是乖巧,这个妈妈是如此轻松,这样的亲子关系我好向往……且听我接着分解:
一个长故事
暑假里女儿向我征求许可,想开学后每个周五晚上和同学一起去天街练乒乓球,我的脑袋里立刻冒出时间、安全以及更复杂的问题,看到我迟疑的样子,女儿嘴一撅说:“那我不去了!”看她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你肯定很想去吧?你就这样气呼呼放弃争取啦?”
她莫名其妙看着我,我问她:“你知道我为什么犹豫不决吗?”
她说:“因为你希望我赶紧回家写作业。”
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你之前和朋友单独出去一次,结果我们搞得很不愉快,我打你电话你静音,好不容易打通电话我们都很生气,说好几点回家结果弄到很晚,让我很担心,你还记得吧?”
她明白了,说:“我知道了,是因为我和朋友出去玩的打开方式不对,给你留下了阴影。”
我点点头:“你概括得很准确,上次的阴影很大。我理解支持你偶尔和同学一起活动的需求,更何况这还是去运动,我当然希望你也能和同学开开心心玩,所以我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哪儿都别去。但是我作为妈妈的考虑和需求你大概没有考虑过。”
她立刻说:“我知道的,你就是怕我在外面不安全,耽误写作业时间,还怕我被同学不良的言行影响。”
我说:“看来你也挺了解我,那现在问题来了,你知道我的担心,自己又想和同学去,你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刚才气呼呼说不去了是个失败的方案,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同时满足我们俩的需求呢?”
她开始思考了,一会儿才说:“我会注意安全的,你说的我都记得。我也不会学习同学的不好的行为,反正我做我自己就是了。手机我也不静音了,保证接到你的电话。还有时间问题,我要预估一下需要多少时间,然后保证在时间点之前回家。”
我点头表示赞赏,又抛出一个问题:“前面两个我可以相信你,但是如果你们玩得很high,大家都还想继续玩怎么办?”
“那我先回家。”她说。我说这样做不一定可行,我建议你也劝朋友们早点回家,因为时间太晚,搞得父母很担心很生气,下次再想出来就不容易了。她乐了:“对对对,为了下次相聚一定要早点回家!”
看她挺开心,我对她说:“你知道为什么我每次从外婆家回来,一下高速我就会打电话外婆告诉她我到家了吗?因为我知道即使我已经四十几岁,即使我各项能力都比外婆强,但是外婆还是会担心我,所以我要第一时间告诉她我到家了,她就放心了。父母为孩子操心是永恒的,所以我不会嫌烦,我会用外婆需要的方式让她少担心。”
她默默地说:“我知道了,那我和同学在外面我也打电话告诉你让你放心。”
最后我和她一起估算了下打乒乓球的时间,从放学、吃饭、地铁、训练以及回家还需步行的时间,约定好8点回家以及手机保持通畅。我说:“你看,生气解决不了问题,理清问题矛盾,适当理解对方、调整自己,拿出皆大欢喜的方案才是高手。”
故事讲到这里,感受自然流淌:
几点感受
青春期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课可能是学会沟通和解决问题,在他们的生命里,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个人意愿和父母意志之间的矛盾,强烈地感受到同伴群体强大的吸引力,如果说父母的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那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青春期孩子学会沟通和解决问题,为他和我们分离做成长准备。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理解孩子发展的需求,理解和尊重同伴交往的重要。孩子呆在家里父母是放心的,可是孩子只会呆在家里我们也会有某种担心。朋友伙伴的影响力注定要超越我们,所以我们要理解和接受这个现实。
其次,告诉孩子你的原则。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朋友,互相尊重、平等,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辨别,互相关心扶持、共同进步等等,这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你对他们言行的底线,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用TA能懂的方式让TA理解。
第三,基于沟通的交流。情绪可以表达,比如告诉孩子他这样做你感到很难过;情绪不能发泄,因为这样做不能沟通和解决问题。我们自己要了解这一点,也要让孩子了解这一点。这样之后,我们和孩子才可以坐下来交流各自的出发点和想法,共同寻找到一个让双方都可以欣然接受的结果。孩子也会逐渐明白,突破底线原则的事情不可以触碰,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可以考虑更周全,做得更好。
最后,记得给孩子正面强化。夸夸TA做得好的地方,让你舒服安心的地方,让你很赞赏的地方。这也是告诉孩子,我们的目的从来不是限制他的自由和发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锻炼他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并管理自我的能力——这是TA将来能够独立远行的必备能力。
孩子终有一天要和我们分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为TA准备好前行的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