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四年级的朵朵回家后,显得闷闷不乐。母亲问:怎么了?朵朵说:我好烦。母亲说:你有什么可烦的?除了吃喝玩乐,你操心过什么。又没有让你帮忙养家挣钱……朵朵不再言语。
三年级的冬冬参加一次户外拓展活动,不敢攀爬高处的攀爬架,对妈妈说:妈妈,我怕。母亲试图鼓励他,说:别怕,没什么可怕的。但冬冬还是没有迈开脚步。
在这两个案例中,案例中的母亲都没有做到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两位母亲的回应,让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有什么可烦的?”“没什么可怕的”。两位母亲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强加给孩子。她们的回应似乎在暗示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你的感受不真实。
其实,当孩子向你袒露他的情绪,父母所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喜怒哀乐,不要企图修复或说服孩子放弃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从而愿意和家长敞开心门做进一步的沟通。如果家长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孩子,用指责、批评的语气来进行回应,会使得孩子关闭自己的心门,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所以,朵朵的妈妈根本不知道朵朵的烦恼是什么。冬冬的母亲也无法让冬冬迈出勇敢的一步。
面对朵朵的“烦恼”,母亲应该看见她的情绪:我感受到你心里很烦,是发生了什么吗?面对冬冬的行为,母亲可以回应:妈妈知道你有些害怕,你试试,带着害怕往前走。妈妈一直在这里呢。这样的回应,可以鼓励孩子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如果父母们能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接纳孩子的感受,而情绪得到理解和接纳的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力量,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朵朵会找到疏导情绪的方法,冬冬会迈出勇敢的脚步。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忘记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所以,作为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面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然而,很多父母往往喜欢带着评判的眼光,他们没有倾听的耐心,却急于给出各种评价。这些父母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这种错位的交流,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利于亲子沟通。
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心打开,展示自己的好奇。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引导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不要让自己的说教成为压倒孩子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