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之间,都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界限感。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个界限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边界,强行进入到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激起内心的强烈的反击。就像下面两个例子:
例子1:一个16岁的高中男孩子,一件小事却让他苦恼不已:妈妈总在他洗澡时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这个男孩子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却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男孩子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恼火的男孩子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气急之下,该男孩子一脚踹向浴室的隔断玻璃,碎裂的玻璃掉下来,砸在男孩子的右脚上,鲜血流满了浴室地面,随即被父母送到医院就诊。
例子2:一个14岁的初中男孩子,一天早上8点左右,母亲来到其卧室叫其起床回老家,连喊了几声,看他没动静,于是就把被子掀开。男孩看到妈妈的行为,非常不乐意,一气之下,就站在11楼的阳台外,准备跳楼自杀,母亲及时发现,报警后被消防人员救下。
这两个惊心动魄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不仅有身体的也有心理的),但家长(妈妈)却视而不见,或许是不愿意接受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还在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去对待逐渐长大的孩子。
但是孩子已经长大,不会这么认为。于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界限受到了侵犯,不但导致反感、羞辱等等一系列情绪瞬间袭来,而且还引发了亲子间的情感危机,更重要的是当事人有时会不惜生命,来建立或明确自己的界限,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一样。
按照个体发展的规律,从弱小到长大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长大,也会出现一些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比如当个体自我意识慢慢萌发,会慢慢在意和关心自己的空间及边界,当面对外人(哪怕是家人)入侵自己的空间时,都采取了保卫自己领地和空间的行为,虽然有些过激,有一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味道,但是这种过激行为的背后是生命的内在本能反应,当一个自我界限感很强的个体,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有类似的反应,就像是一个国家守卫自己的领土一样,没有余地可言,寸土必保。
所以这就让不少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的家长不理解:孩子是我生的,有啥事我不能知道的?从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孩子需要依靠家庭,在依靠的同时也需要慢慢“独立”。因为孩子除了是我们的孩子之外,还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独立的人,这一点纪伯伦先生《论孩子》中写的很清楚: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看得出来,案例中两个孩子的生命力在喷薄欲出,本能的用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空间和界限,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从这个角度讲,家长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才对。
因为当一个人缺乏或没有建立界限感,常常会不知不觉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将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等同于自己的特质,把别人的需求和期待当成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和摩擦,要么易被别人的一句话、一句评价激怒,要么对别人言听计从。可想而知,这样的个体一生很难有幸福感。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应该知道,不越界也是一种保护,当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慢慢建立了“界限意识”,就会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在哪里,然后学会守住它,就会知道当别人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这种行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当自己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自己不是善良,而是软弱。
当父母的爱有边界感,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了界限感,真的应该为孩子高兴;如果没有,家长就需要帮助其建立,因为这个就是长大的桥梁和标志,通过这个桥梁,孩子会慢慢长大,他们会懂得自己生命的底线,也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既活得独立且有尊严,也能更好地掌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