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而非奖励
今天,是女儿小学期末考的日子。早上,我把她送到校门口时,听到一对父女的对话。父亲说:好好考,考了100分,爸爸就给你买你喜欢的乐高积木。小女孩开心极了,蹦蹦跳跳地进了校门。这时,旁边的一位高年级的男孩就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考好了也要奖励。他的妈妈立刻回应:只要考一百分,你想干什么,想买什么都行。
听着这些对话,我不由地想:当学习和物质奖励挂钩,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又将如何得到激发?
当学习成绩成为交换物资的条件,当学习成绩成了为所欲为的筹码,那么,孩子的学习就会被附带上功利的色彩。幼小的孩子会为了得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玩具,努力考个一百分。然而,某一天,当这些外在的刺激物对他不再有吸引力的时候,努力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过多地使用这些外在的刺激与奖励,从长远而言,必将伤害孩子的内驱力与学习的动力。孩子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乐趣,才是最终主导孩子持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孩子真心喜欢某一件事,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孩子对事物的持久的兴趣,才能最终引领他们走向成功。而依靠外驱力的孩子也可以很优秀,但是当外在的刺激撤去,他们会更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就常常看到,有些“学霸”进入大学后,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
然而,我们还是会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面临重要考试时,总是会和孩子提各种要求和目标:语文要98分以上,数学要100分,英语要95分以上等等。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就有不同类型的奖励。甚至有父母在提要求时,会说:多得一分,奖励50块钱。这就是一种分数与物质的交换,它扭曲了努力学习的目的,伤害了孩子的内驱力。
事实上,父母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目标,对孩子的学习有要求,这些都很正常。然而,将目标与物质奖励挂钩就让学习带上了功利性。为此,我们要本着“鼓励,而非奖励”的原则来制定学习目标。
“鼓励,而非奖励”,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考试前,在制定学习目标时,父母最好本着民主协商的原则,多询问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自己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引导孩子为之努力。父母要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不要设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高不可及的目标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挫败感,而过低的目标则无法发挥孩子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标与奖励无关。其次,在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长要做到客观描述孩子取得的成绩,指出孩子的细小进步,肯定孩子的努力,从而给予孩子赋能感与效能感。只有这样,从长远而言,才能更有效地维持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