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坐在眼前的这个男孩子,愁眉紧锁,有点疲倦的靠在座椅上,他的脸庞似乎蒙住一层氤氲的雾气,让人看不到一点明朗的色彩。他有点哽咽难过地说:“我觉得我很差,我对不起我父母,也对不起老师对我的期待!”

这个男孩,难道是犯了什么糟糕的错误了吗?我耐心细致的询问,才发现一切都和学习成绩有关。

男孩子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开朗的男孩,曾经也对自己充满自信,当过班长,策划过多次班级的活动,足球场上也是英姿飒爽得运动健将,引得多少女生为之尖叫呐喊。曾经他以为自己就该是最优秀得那一个。然而升入高二后,老师同学都开始全力冲刺学习,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上博出一片天地,不曾想分数总也上不去,压力越来越大,成绩反而越发退步。高二分班考之后,他从尖子班掉到了普通班,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进入普通班后,原本希望通过自己得努力重新改变自己得命运,然而现实总是无情打脸,他得成绩一直也没能上去,自己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到如今反而一点都不想学,学也学不进去。

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可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一边痛苦难过,另一边却是难以在行为上保持积极得动力。

看到眼前这个男孩,我感到难过又生气。难过是因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生气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或多或少都和我们的教育有关联。古代科举逼疯了范进,今日的应试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他这样的孩子不只他一个,因为成绩不如意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贬低,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于开始抑郁,感到自己不够资格存在于人世间。明明是很优秀的孩子,却因为成绩而抬不起头来,甚至于自暴自弃。

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教育的哀鸣,令父母惊心。

电视剧《小欢喜》里,方一凡和妈妈大吵一架后,方一凡大声的告诉自己的妈妈:“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这句话让我饱受触动!

可是在现实中,有几个孩子能够高喊出“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学习不好的孩子”?

我接触过太多因为学习不好就否定了自己的一切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都坚信:“学习不好,就代表了自己整个人都差,没有前途,没有未来。”

每个人都陷入“成绩就是一切”的陷阱中,无法自拔,自怨自艾,哀鸿遍野。

《小欢喜》中的方一凡是幸运的,虽然面对高压的环境压力,他还有一个讲道理,看得开的父母,这让他缓冲了来自于学校的成绩的比较,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好孩子。

更多的人没有这么幸运,当周围环境都告诉你,成绩好就是一切的时候,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难以发现:“我不是不好,我只是成绩不好。”

成绩考差了,本身心情难过,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在老师面前感到辜负了期望,回到家里还要面对父母的期待甚至于责备……

父母也往往陷入困惑:孩子明明成绩考差了,怎么却还不着急,回到家也不努力学习,却时常在玩手机看电视中消耗时间,他们是不是没有压力啊?于是父母开始着急、责备、为什么不思进取……

其实,有的孩子不肯学习,可能不是他不想学,更可能是害怕学,一学就感到痛苦。人是会自动回避痛苦的,如果学习带来的总是负面感受少有成就感,那么长时间以后,他会自然去回避这件事。心中明明知道是不应该的,行为上控制不了自己,于是内心矛盾,痛苦不堪。学习带来的只有挫折感,于是就形成了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面对这一类同学,父母老师总感觉只要指出他的不妥让他改正,就可以挽回局面,但往往这样做的结果只是加重了孩子的“自我贬低”,无法达到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我真的是一个“衰人”。

能够给以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的,绝对不是知道的缺点,而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只有看到自己还有能力,还是优秀的,还是“好孩子”,才有力量去克服困难,努力向上。

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很少有机会让我们去告诉他们:你也是个好孩子!

孩子从小到大的接收到的信息只有一个:“成绩就是一切!”

当成绩不理想时,心智不够成熟的他们,就会倾向于否定自己的一切。

当面临这些困难时,父母老师的言行也加重了这一个想法。然而,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成绩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个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信与毅力。

退一万步讲,就算成绩是最重要的那个环节,但假如一个孩子因为成绩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快乐,甚至于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这时对成绩的追求又有何意义呢?

真心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告诉自己的孩子:“就算你成绩不好,你也仍然是爸妈的好孩子。”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自信的高喊一句:“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成绩不好的孩子!”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