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批评 无教育

不批评  无教育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田传进  27700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这句话被不少人片面地理解为教育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事实上是不批评,无教育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大行其道,大家对孩子的一切表现都不能说一个“不”字,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零批评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要批评、纠偏、引导,这是常理。如果老师不敢、不愿、不会、不屑跟进批评教育,致使孩子是非不分,自由泛滥,如何称之为尽责履职”呢?谁都知道,葱郁的小树苗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温室里的花朵,不经自然界的雪雨风霜,难以芬芳灿烂。同样,在过度人性化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像玻璃心和水晶鞋一样,虽美仑美奂,却脆弱至极,一击即碎!过度赏识带给孩子的只是脆弱、自我;惟我独尊的主体意识支配之下,孩子必然会形成合作精神缺乏、意志薄弱和难耐挫折的心理缺陷。

教育以赏识为主,正面引导固然不错,但是,适时、适当、适度批评也必不可少!“批评”与“教育”这两个词,在现实中也是经常连在一起使用,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批评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教师不必惊惶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求真之心。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引导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励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一个批评不得的孩子,长大后怎能忍受一些挫折?一种没有批评的教育,怎么可能承受学生屡屡轻生之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看上去是尊重了学生,实际上是恣意纵容,弱化耐挫力。

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出发,就能理解教育过程中不批评就意味着放弃了教育;通过必要的批评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将来堪当大任,教师就必须保持必要的威严,善用批评手段。爱护需要批评,批评也是教育。我们的教育方式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批评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批评,首先要建立在对这个孩子真正的充满人道的关心的基础上,没有爱的批评叫做粗暴,没有批评的爱叫溺爱。其次,要讲究方法。热问题不妨冷处理,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和孩子交流。呵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怕的不是批评,怕的是自尊心被刺痛,怕的是在众人面前扯开自己的遮羞布。同时,掌握好批评的程度,方式及话语的选择,注意被批评者的性格特征,日常表现以及和班主任的亲密程度,信任程度。还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更要,学会倾听和同理心,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孩子犯错后说出原因和委屈无论学生犯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该头脑冷静,在严厉批评后莫忘安慰“甜枣”暖暖心。最后,踏雪无痕,润物无声,恐怕是我们追求的批评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当讲分寸,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可取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应该多表扬、多鼓励,但不能没有批评。批评,无教育!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