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可论死
——怎样和青春期孩子谈论特殊事件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钱禹清
女儿上初中后,有一天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本来还应该多一个人的,但是她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月考后就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很庆幸她主动和我谈起这个话题,但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这事你怎么知道的?女儿说:我转学去的第二天同学就告诉我了。虽然对这个话题早有准备,听到这一句我还是很惊讶,因为女儿得知的时间居然那么早,居然是去学校的第二天!我由衷地说:我很高兴,现在你能跟我说这件事,因为其实我一直准备着能和你聊聊这样的话题呢。
未知生焉知死,孩子还没搞清楚活着的道理,又怎么可能理解死的问题,这也许是很多父母避免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担忧。仿佛不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孩子的世界就不存在“死”这个词;仿佛一旦和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孩子就可能被引上邪路。
其实父母的忌讳更多是源于自身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样和孩子谈论这样的事情。这对父母来说也是新课题。
这样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大人想封锁消息是不现实的,孩子的世界真实无比,我们最终封锁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为人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太脆弱、没有责任心,也许会说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教育需要改革。前者从父母立场出发归因,并没有能够理解逝去的生命;后者归因于客观而无法控制的外因,并不能从悲剧中找寻自己的路。
那么,面对这现实,我们能与孩子聊些什么呢?
首先,是对事件本身的探讨,目的是尝试在尊重的基础上梳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事人,但能体验事件中的关系与人心。“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她父母现在什么感受?”“你觉得如果她还有知,现在会是什么感受?”交流开放式的问题,能促进孩子的领悟。父母和孩子坦诚自己的想法,呈现最最普通的真实: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但相互爱的方式并不完美,甚至笨拙,当遇到问题时,双方都要有冷静和沟通的意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其次,是对自身的延伸交流,目的是尝试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巩固亲子关系。
我们谈论往者,是为追寻来者。“你有过特别难过甚至绝望的时刻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其实我也有过特别晦暗的时期。”“我当时是这样做的……”“如果可以重来,也许我可以……”一方面了解孩子、共情孩子;一方面自我表露、分享经验。我们这样做可以引导孩子看到我们自身的坚韧之处,引导孩子体验越过挫折之后的喜悦,体验成长中痛与泪的价值。领悟提升了,行动也会发生变化。
最后,是对特殊境况的劝说,目的是努力给生命系一条安全绳。
如果孩子说自己也不想活了,这是孩子在向父母呼救,这样的境况父母至少可以做两件事。一件是像李玫瑾教授教的那样,告诉孩子他是你最最宝贵的人,他是你的一切,然后让孩子换位思考:你能想象有一天你在学校好好上学呢,我和你爸在家里忽然就离开这个世界吗?孩子他肯定也不能接受,换位思考,能让他有一个触动。第二件是和孩子一起商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立即寻求专业帮助。这两件事合起来就是用爱温暖孩子,并陪伴孩子寻找方法和帮助。
此外,这个话题什么时候和孩子聊、怎样和孩子聊,还有必要再补充几句。
一般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个话题我更愿意等孩子来跟我谈。因为有些敏感话题,家长提前去找孩子说,并不一定有效果,也许还会有副作用,而孩子自己来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是他准备好或者说有需要谈这个话题了,这个时候的聊天会更深入更有感受,换句话说,就是有影响力。
和孩子聊这一类话题的时候,我建议父母能放下手中的事情,与孩子脸对脸、眼对眼地聊,同时能做一个真实的爸爸或妈妈,无妨暴露自己,无妨换位思考,千万不可以用否定或灌输的方式去聊天。用真实的自己跟孩子谈论真实的世界,那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