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愤怒堵住留给孩子的后路
去年9月,湖北省武汉市某中学生因在课室玩扑克,教师让其母亲来到学校配合教育。没有想到母亲见到儿子后,不由孩子解释,先是连扇孩子两耳光,接着掐住他脖子、直戳他脑门,随后愤然离去,留下孩子孤独悲伤的身影。孩子在教室外走廊上停留了两分钟左右,还是决绝地跳楼了,酿成了一起无法挽救的悲剧。当然,上述描述源自于有关媒体,不清楚它是否客观、准确,但孩子那刻感受到伤心绝望是肯定的。显然,母亲来到学校见到儿子后,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愤怒。正是因为愤怒,堵住了这位母亲留给儿子的后路,让孩子无路可退,进而走上一条不归路。
为人父母,对待孩子很容易愤怒!也正因为愤怒,经常堵住了留给孩子的后路。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打双闪突然停留在车流中,一位女子下车后,向后排说了些话,随即上车,五秒钟后,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事后,这位母亲称,因为儿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于是,当时她在车上对儿子进行批评。可是,她没想到悲剧来得那么突然。
显然,上述两位母亲都对孩子产生了愤怒之情。正因为愤怒,个体会进入“变身”模式,颞叶被激活,前额叶被抑制,从而降低了理性思考能力,容易出现一些“暴力”或“不理智”行为,进而堵住了留给孩子的后路。为人父母,很容易对子女动怒。为什么呢?首先,父母面临着诸多压力。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父母可能会遭遇种种不如意的情况,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父母没有学会合理释放愤怒的情绪,极容易将其转移发泄到孩子身上。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下,尤其是那些对自己生活或工作极不满意的父母,极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当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又极容易对孩子产生愤怒之情。最后,父母会有不正确的“面子心理”。很多父母,当得知孩子在学校犯规之后,尤其是被教师叫到学校来配合教育时,会觉得很丢面子,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愤怒的情绪。
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产生了愤怒之情,然后就罔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孩子相应的暴力行为,包括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所谓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遭到侵犯和损害。所谓行为暴力,一般是指打孩子,包括但不局限于扇耳光、掐脖子、戳脑门等行为。显然,父母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尤其是当暴力发生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让处于自尊心特别强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感觉非常丢脸,以致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在我的周围,就有这样的父母。我曾接过一个个案。一位初二的学生,在一个周一的晚上离家出走。咨询之后,才发现孩子的母亲经常打骂他。有一次,母亲又在气头上,对着孩子开骂:你怎么不出去讨饭呢?于是,当天晚上,孩子离家出走了。母亲在愤怒之下,对孩子产生了语言暴力——“你怎么不出去讨饭呢?”,这句话堵住了留给孩子的后路。“那我就讨饭给你看”,于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还有类似的语言暴力——“你怎么不***呢?”,“那好,我把命还给你!”于是,一个个悲剧发生了。
因此,为了不让类似悲剧重演,父母切莫让愤怒堵住留给孩子的后路。一要学会管理情绪。当父母产生了负性情绪,要试着运用合理的方式将其发泄出去,如运动、倾诉等等;二要把孩子当孩子。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把他当一个孩子看,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人生经验有限,为人父母,该对孩子多一些包容、耐心和引导;三要把孩子当成人。孩子在人格方面,是与成年人平等的。因此,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他当成年人看,例如:批评孩子一定要避开人,尤其是孩子的同龄人。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愤怒堵住留给孩子的后路,也才能让孩子在犯错中学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