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孩子有话说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钱禹清
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常常看到父母无奈地说:“平时(和孩子)也没什么话说。”这可能是不少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共同感受:自己说话孩子嗯啊两声,孩子呢则更愿意去和同伴说话。
家庭的“说话”功能强大:情感表达、问题探讨、心情分享、信息沟通都离不开说话,水到渠成的流畅的说话也是一个家庭亲子关系良好、沟通良好的标志。
家庭的“说话”其实是一种习惯。内容、频率、语气、语调等,都有家庭的特征。没什么话说的家庭一般说话都是围绕衣食住行,比如天冷了加衣服、晚饭想吃什么,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学习要认真、要懂事听话等。这样的“说话”其实没有实质的“交流”,只是信息的单向传达罢了。
“没什么话说”这个状态显然不是舒服的状态,那么,怎样和孩子有话说呢?
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家庭说话的习惯也要时间养成。
首先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说话的机会,让话题五花八门。
孩子小的时候,一起看动画看电影,一起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可以从“我最喜欢或讨厌谁,是因为……”这样的话题开始讨论;一起做家务或者手工,赞扬他的能力和表现;一起踏青远足,一起观察和分享感受……记得一定要多肯定孩子的想法,交流要保持开放性,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多问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什么感觉。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还可以在交流中达到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学会表达和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道理”在交流中会自然生成,所以家长不要机械地和孩子讲道理,把自由的说话聊天变成枯燥的思想教育课,没有孩子会喜欢的。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决策,甚至父母工作上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咨询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就会体会到被看见被尊重,也会乐于参与思考,然后在交流中还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考,在孩子长大的同时,让亲子关系也达到新的台阶。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也要敢于逐渐和孩子谈论一些敏感话题,生老病死、性、犯罪与自我保护等,很多问题在谈论中孩子会释然、会找到答案,如果总想给孩子一个纯净的世界,屏蔽这些现实的问题,往往适得其反。
在开放、真实、真诚的说话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面对困惑和问题,交流是个好方法;我的意见很重要;我的思考很重要。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坦诚地告诉孩子,人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开心的事家人会乐于分享,不开心的事家人也会乐于分担、一起面对。这样氛围中的孩子,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相信他更倾向于和父母谈谈。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表达。
即能够倾听孩子的说话。这就要求父母不仅用耳朵,还要用心去听孩子说话并给予回应。
当孩子小的时候,尊重是体现在不因他语言的稚气而轻视,也不因自己的忙碌而厌烦,当他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时候,父母要能够真心共情和回应。
当孩子长大一点,尊重则更多体现在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即使观点不同,也可以平等交换自己的想法;即使要让孩子放弃他自己的观点,也要懂得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不要全盘否定。
父母还要懂得向孩子传达你欣赏他可以独立思考,你感谢他能倾听父母的想法,你觉得他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想法又能自己思考的人。父母的这份理解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最后,父母要谨慎自己的表达。
父母可能都是好为人师的,急于向孩子传授经验、宣讲道理。基本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听到父母第一句话,就知道父母接下来会讲什么,因为太熟悉父母的唠叨了。所以父母要谨慎,不要急于宣讲道理,不要急于打断和否定孩子的想法,要知道即使说“不”,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的方式。相反,父母要每天坚持正向表达,比如:
“你说的挺有道理,往下说。”
“你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爸爸妈妈都没想到,你竟然想到了,真厉害。”
“看到你努力的样子,我真高兴。”
“你这自创方法很好啊,牛!”
“困难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又可以成长了。”
另外,有了问题固然可以讨论,有开心的事情更值得分享。我们在工作中是怎样越过那道坎的,我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创造一份快乐的,建议父母能自然地不带目的地和孩子分享。
父母既要以平等的姿态融入孩子的世界,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也要以平等的姿态分享自己的世界,让孩子学会理解父母。父母与孩子的世界有交集,父母与孩子的心灵有共通,家庭里的“说话”内容五花八门,氛围轻松平等,孩子的说话能被欣赏和尊重,又怎么会和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