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予孩子“放风筝”般的爱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孩子有一个灿烂的未来,而这灿烂的未来在他们看来当然要建立在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因此,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学后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所差别。其中,有一类父母对孩子就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学习、不让孩子出去玩、规定孩子必须按照他们的方式学习……
然而,这种控制孩子的学习方式果真好吗?前不久,我在学校里接待了一个前来咨询的学生。这位女生向我控诉她的母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母亲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后来愈演愈烈,放学回到家后,不允许她出去玩,对于她的学习管控非常严格,包括学习方式及时间安排,向她灌输要学习的大道理,有时唠叨起来要一到两个小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这位女生还能忍受母亲的这些行为。疫情爆发后,孩子索性不听母亲的,母亲不让她出去玩,她就偏要出去。到现在,她根本不听母亲的话了。她说:“母亲说过别人怎样对她,她就怎样对别人,我也会像母亲说的那样,她怎么对我,我以后就怎么对她”,听起来,令人悲叹!她还说道:“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不爱学习了,母亲想让我学好,我就偏不学好!”
正是母亲对女儿的强烈控制欲,让孩子在学习方面极度缺乏自主性和一定自由成长的空间,导致事情一步步走向母亲希望的对立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世界上最亲密的一种关系,但如果父母过分地掌控孩子,不给其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那么,孩子就可能感受不到父母对他的爱,不仅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还会怨恨父母。
无独有偶,上周末,我接待了一位男生的咨询个案。这位男生现在极度厌学,甚至已经发展到不去学校上课。起初,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他还有一些要求,例如按时交作业。现在,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对他的作业已经没有要求了,能够到学校上课就好。回溯这位男生的成长经历,他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所有的兴趣班、学习、作业都是母亲催着他去做的,一直催,一直唠叨,没有给他独立空间去自主学习,导致他现在越来越厌学,成绩也越来越差,终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需要心理干预。
那么,父母究竟要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呢?父母给予孩子爱的过程,应该像放风筝一样,不能拽得太紧,也不能完全放手。如果将孩子比作风筝,那么父母就是放风筝的人,亲子关系就是牵引风筝放飞的细线。如何放风筝呢?风筝能否飞起来?能否飞得漂亮?虽然放风筝需要借助风等外力,但最关键的是取决于放风筝的人。会放风筝的人自有精妙之处,他们能够自如地把握握在手心牵引风筝细线的松紧程度,该放手时就松一些,让风筝迎风翱翔;当风向不对时,该拽紧时就紧一些,让风筝不至于乱飞。
正因为如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放风筝”般的爱。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既不能不管孩子,又不能过于管教及掌控孩子。父母在管教孩子时,需要宽严适当:太过严厉,孩子会失去自主发展的空间,太过宽松,孩子的发展道路可能会走偏,犹如放风筝时,握在手里线不能太紧,否则风筝始终飞不高,又不能太松,否则会偏离飞向。当然,无论孩子飞得多高多远,父母都要让他感受到安全和温暖,像放风筝时握住的细线,连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