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错怪颜回所想到的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旅途劳顿,饥肠辘辘。时值兵荒马乱,食物奇缺。这天, 学生颜回十分为难地寻到一些白米煮饭。饭熟之际,孔子见颜回先盛取了一点米饭犹犹豫豫地放进嘴里吃了。孔子有些生气,他想教育一下弟子。到吃饭时,孔子煞有介事地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祖先到来了,我想,用干净的米饭来祭祖吧!” 颜回慌忙回答道:“这锅饭已被我吃过了一口,不能再用来祭祖了。” 孔子厉声问:“你为什么先吃?” 颜回红着脸解释说:“刚做好饭时,我发现有烟灰落在了米饭上,把米饭染脏了一点。我取出那点脏米饭准备扔了,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放进嘴里吃了。” “……”孔子听了释然。 在教育实践中,误解是时有发生的。我们的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意气用事,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遇事不问青红皂白,先是对当事人指责、训斥一通,然后老师主观定性,让学生“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往往是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上纲上线,提要求,谈缺点,找措施。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讲出自己的委屈和想法。其结果,尽管老师尽心竭力,累得口干舌燥、胸闷气短,但教育效果不佳。 眼睛有时也是会骗人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犯这类错误。即便是孔子那样资深的圣人,也差点犯“先入之见”的主观思维错误。好在他能认真地倾听弟子的解释,消除了误解。 做懂学生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理解的基石。师生相互理解了, 教育也就开始了。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教导,更多的是缺少人文关怀;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能够抚慰心灵的沟通和倾听;他们缺少的不是呵斥,需要的是理解和信任。特别是一些“后进生”,他们每天生活在别人的冷眼、嘲笑、呵斥或不公的指责中。没人倾听他们的倾诉和心声,没人理解他们的行为。长此的冷落和边缘化,使他们在心理上失去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每天浑浑噩噩,身心疲惫,心灰意冷,只能低调地将懊悔、沮丧、悲愤等负面情绪埋在心底,怨天尤人,整天过着“痛苦”的日子。教师要认真倾听这些学生的心声,不以情感亲疏、个人好恶和学生的成绩、品德优劣作为悦纳学生的依据,不厚此薄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补齐短板,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道德修养和智力水平的最优先发展,学会“昂起头来走路”。如此,他们就会找到久违的自信,心里就会“得些阳光就灿烂”。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倾听和关注。“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去倾听、发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发现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曼妙无比。倾听学生,要本着尊重学生的态度。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上或人生观上遇到问题向你倾诉、向你探寻解决的办法,老师要静下心来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走出“泥潭”, 越过坎坷,摆脱烦恼,使其心灵得到解脱。教师理解学生,学生就信任老师,亲近老师,也就愿意跟老师讲实话。学生的“实话”能让老师及时捕捉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比如学生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困惑?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后,就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面对某些学生的违规,作为教师,即使心头有再旺的火,也要把怒火压在心底,耐心倾听学生的解释。也许犯错不是他们的本意,是学生一不小心把好事办“砸”了。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的倾听和理解在其心理上是一种温馨的抚慰;对于违规的学生,教师的宽恕包容也许会让其“良心发现”,然后“悬崖勒马”。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师对学生心声的倾听和行为的理解,能换来学生的信任、拥护和爱戴。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育中有一个“相近相吸,相反相斥”的现象,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尊敬别人、爱戴别人。学生爱戴班主任,往往是建立在班主任亲近学生、倾听学生、赏识学生的前提下的。“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的亲情投入,必定会赢得学生的真情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