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聊起她女儿学舞蹈的事情。她说,女儿6周岁时开始学舞蹈,对舞蹈充满热情。看到女儿对舞蹈的热爱,她就萌生了要将女儿往艺术道路上引导的想法。于是,为了激励女儿练习舞蹈基本功,她就提出让女儿每天练30分钟的基本功,她给女儿十元零花钱的奖励。一开始,她发现女儿练基本功动力十足,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她却发现女儿失去了兴趣。即使她提出将零花钱涨到二十元,女儿也无动于衷。这让她十分苦恼。
作为旁观者,我想到了心理学上的著名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当孩子对一件事情尚未形成自发的内在动机时,家长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以刺激推动孩子的行为,这种激励是必要的且有效的。然而,当孩子本身对该事情存在内在的兴趣和动力,这时给予奖励不仅多此一举,而且反而会破坏其内驱力。
事实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习惯性地运用这些外在的激励手段来刺激孩子。在短时期内,似乎也看到了激励的效果,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内驱力没有被唤醒,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就容易产生退缩的念头,甚至半途而废。
曾经,任教的班级中有个英语学困生轩。他不爱学习,就喜欢在英语课堂上睡觉。一开始,为了激励他参与学习,
此外,我们还常常听说:很多父母会试图用零花钱奖励的方式作为激励孩子参与家务的手段。如果孩子做了家务,就给零花钱当做奖赏。如果他们没有做家务,他们就扣下零花钱作为惩罚。这里的零花钱就成了一种外在的刺激。然而,父母却忘记了,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对于参与家庭活动本身就具有其潜在的热情。并且,让孩子做家务的首要目的,是引导孩子了解责任和义务。而赋予家务以金钱,则使得家务教育的价值大打折扣,也损害了孩子的内驱力。
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使用金钱等外在的激励手段。只有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才能够使得孩子对事情充满热情和动力,在面对困难时,勇于克服困难。有时候,不恰当地运用外在刺激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内驱力,而且使得行为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