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为你收藏一粒“沙”
最近,微信各大订阅号平台都在转载这样一则“鸡汤”:磕疼你脚的永远不是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对于这粒磕疼我们脚的“沙”,成年人都明白,它不仅仅就是那粒不小心“跑”到我们鞋子里的微不足道的小石子,而是另有所指……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又不便言说。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不止一粒“沙”,会有人愿意为你收藏吗?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故事:一个睡午觉的老师接到了书店老板打来了电话,说她的女儿偷书了,让她快点去。她疑惑的看看正在家中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瞬间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了。她本来完全可以放下电话置之不理,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斥责对方,但想到自己是老师,或许那个女孩就是自己的学生呢?此时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或许她正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她没有犹豫,匆忙赶往那个书店,在一群大人们中间“抢”出了那个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女孩……
故事的结局不言而喻,仍然是多年后的一个中午,那个已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女孩特意来感谢这位老师。她说:幸亏当年那个情急之下的电话打到了老师的家里,她至今都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愿意去“救”她,为自己解了围。如果那天老师没有去的话,女孩的结局不会太乐观,她或许会做傻事,甚至……
是呀,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走错几步路,总会有小石子磕疼你的脚,影响了你的前行,甚至改变了你的人生“航向”。尤其是小孩子的顽皮、好奇和不谙世事,有时纯粹就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而忽视了事情的严重性。这样一来他们遇到的“沙粒”会更多,磕疼脚的时候也会更多,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有谁愿意把他们从“惊魂未定”中“解救”出来呢?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他们收藏那粒“沙”呢?
源于职业的缘故,我常常会碰到一些遭遇“沙粒”的孩子。他们或许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悄悄”从妈妈的钱包拿走十元钱,或许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而“悄悄”把爸爸的名牌手表戴到学校,或许就是喜欢图书角的那本书而“悄悄”带回家,想一个人静静地看……他们或许忽视了要想“拥有”这些物品之前必须征得大人和管理者的允许,等他们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时,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变得手无足措……
遭遇“沙粒”不要紧,关键是哪个成年人有如此细心,能够洞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小心呵护那“一触即碎”的玻璃心?有哪个教育者有如此耐心,愿意小心翼翼地将那粒“沙”悄悄收藏,给孩子一个重新发现、重新体验、重新起航的机会呢?或许,你声嘶力竭的斥责只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或许,你貌似“深明大义”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到“无地自容”,从而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静下心来细细思量:成年人的路上是不是也会时时遭遇“沙粒”,或许是一次感情的失败、一次竞聘的失利;或许是工作上的失误、生活中的压力;或许……当各种各样的“沙粒”跳入你的鞋子让你“举步维艰”的时候,你期盼什么?或许你并不需要人人知晓,只需要有人理解而已,只需要有人默默为你收藏这粒磕疼你脚的“沙粒”。如果你能由自己的“沙”联想到孩子的“沙”,你就会多一份耐心,而少一份焦躁,悄悄为孩子收藏起不经意间跳入鞋子中的那粒“沙”,看着他快乐地朝前跑去。
小孩子如此,成年人如此;学习如此,生活亦如此,谁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粒“沙”的困境,谁都需要此时此刻的“救助”和“收藏”。或许是你不经意间的“失明”,或许是你善意的“失聪”,亦或者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快刀斩乱麻,总之,在孩子眼里,你保护了他的自尊,呵护了他的童心,帮他收藏了一粒“沙”,而让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个拐点,向美好的方向挺进……
因此,为人父母或为人师者,面对一个个天使般的面孔,不管他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哪怕就是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我们既要守护他们,还要时时提醒他们:我愿为你收藏一粒“沙”,只为你们以后的人生之路要走稳,更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