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青少年“空心期”的预防与陪伴

 

青少年“空心期”的预防与陪伴

常熟市教师发展中心 钱禹清

 

    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心语室里,一般家长带着孩子过来主要是咨询学习问题,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成绩差且不想学习的,另一类是成绩好却不想学习的。近两年,有第二类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多。

    成绩好却不想学习的孩子,一般出现的症状是总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让他不能去学校,他会时不时请假在家,家长担心的是长此以往会耽误学习,但是随着和孩子聊得越多,心理老师会发现,不是孩子不能去学校,而是孩子不想去学校,他觉得即使考第一名,即使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也没什么意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事,而父母口中的未来也索然无味。这些孩子头脑清晰,他们理解父母、老师对其学业理想的期望,他们理解父母是爱自己的,理解成人对他们讲的道理,但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个人看法,隐秘而坚定。

    北大徐凯文博士,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北大的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他多年前提出一个词——“空心病”,北大学子,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但是他们不少人有强烈的自杀意念,其实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有人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活着。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有人说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是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才做了决定,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都没有效果,成年的大学生可以用“空心病”来界定。初中生呢?也许“空心期”更合适,因为他们还未成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他们来说还有待发掘,他们还正处于寻找自我的初级阶段,一切还有希望。

    那么,如何预防青少年空心期?如何陪伴空心期的青少年?

    首先,生活要丰富真实,小学、初中,孩子的世界不能只有学习:

    孩子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好奇、专注、热情的萌发。

    有没有学习以外的某方面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价值?价值感是自信和自立的根源。

    孩子有没有亲身投入到某种持续性的活动?因为自我坚持与调整的能力是慢慢养成的。

    有没有连续性的伙伴与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因为与人交往、情感联结是生命的滋养。

    孩子有没有与自然的相处和感受?有没有喜爱的动植物或者书籍?父母有没有关注学习之外的个性成长?生活丰富了,就能积累足够多的具象经验,生活真实了,才能给生命最有力的给养,心理的长大比学习的分数更复杂、更重要。

 

    其次,父母在养育模式、互动模式方面要思考以下问题:

    父母是否有倾听孩子想法、鼓励孩子表达的习惯?——表达可以让父母听见孩子的心声,有时候问题说出来讨论讨论也许会有其他启发,而孩子学会表达和沟通,他就有能力面对很多问题。

    父母是否能与孩子交流关于生命与活法的问题?——这里说的交流是宽广的相互交流,不是有目的的说教。青春期孩子解决了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的问题,那他就有力量走向人生的下一阶段。

    当孩子有不同想法时父母是否有面对的勇气和方法?——说教肯定是无力的,父母重复的道理孩子都懂,但要触及孩子内心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关于未来父母是为孩子规划远景,还是陪孩子去寻找远景?——父母要的不一定是孩子要的,父母的逻辑不一定是孩子的逻辑,有时候需要父母放下自己的愿望,给孩子一个机会去验证他的路可行,甚至验证他的路此路不通。孩子自己的愿望才是他的希望。

    父母是否能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憧憬、迷茫和恐慌?——让孩子明白,面对未来,一切的不确定甚至回头路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有人陪伴。

    父母能否坚持学习,比如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读书是自我成长的好路,也是自愈的好路,若能与孩子有相同语系的探讨更可锦上添花。

    如何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寻找一条更“正确”的路?父母要先学会理解孩子,先学会去寻找更“正确”的路。

    心有所系,心有所求,心自然就不会空了,你我是如此的的,孩子也是如此的。

    心的养育没有统一的生产线,更没有标准配方,它需要父母以更真诚和耐心的姿态,将孩子从读书考大学的单一世界中解放出来,去更立体地思考成长这件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