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统一的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之后,办公室来了一个女生,心情沉重,继而崩溃大哭。原来,在这次的考试中,她没有取得自己理想中的成绩,她对高考的信心很受打击。她的班主任试图安慰她。然而,女孩却始终觉得班主任无法理解她。女孩走后,班主任很感慨:很多时候,我也学着共情,但是,为什么我的共情却没有用呢?为什么她还是觉得我不理解她呢?其实,问题就在于共情不够深入。
其实,共情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们的情感、思维;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们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在这个案例中,该班主任能够理解这个女孩考试失利的悲伤,但在班主任心里,高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站点,即使高考失利,人生依旧可以继续,至于如此悲痛欲绝吗?何况只是一次模拟考。他可以共情女孩的悲伤情绪,却不能将女孩的情绪和她的经历联系起来,更谈不上将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这就是他的共情看上去那么苍白无力的原因。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个案。这个孩子同样面对的是考试失利的问题。这个孩子考砸了,很伤心。一开始,笔者可以体会到她的伤心和难过,但是却无法理解:不就是考不好了吗?怎么在她眼里,就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但是,经过深入交谈,笔者了解了她的童年经历。在她幼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将她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而她的父母则去县城工作,常年不回家。父母说:只要她学习好,就有机会走出小镇,去县城上初中,就可以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然而,小学升学考试时,她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失去了去县城上学的机会。而此时,父母却将幼小的弟弟带在身边,去了县城上小学。看着弟弟享受着父母的关爱,而自己却只能在镇上与爷爷奶奶一起。在她看来,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不被接纳、不被爱。多年来,这种恐惧一直萦绕在她的脑中。所以,从那以后,她拼命地学习。对她而言,通过努力学习并获得好成绩是获得爱的重要途径。了解了她的经历,笔者就更好地理解了“考砸”对她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了。
很多时候,在理解共情时,人们简单地将共情理解为“换位思考”,然而,在一对一的辅导中,简单的换位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换位思考”,这只是共情的第一层次,仅仅停留在这层次的共情有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对方,将对方的情绪与他的经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共情通过咨询技术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他真正地“被接纳”、“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