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父母与留守孩交流要说好5类话
琚金民
【关键词】微信时代 ; 留守孩;亲子沟通
小丽是一名留守儿童,今年13岁,正在上七年级。她的爸妈在广州打工。爸妈每周要与她视频通话。可是后来小丽不想接他们的电话,因为小丽嫌他们唠叨每次都说那些重复的话,都是问考试了没有,在学校与人吵架了没有,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带好弟弟。这种毫无新意的交流让小丽心生厌烦。小丽的父母也很关心孩子的成长。可是他们的交流方式有问题。这种交流程式化并没有深度和广度,也没有弄清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多属无效沟通。
父母与留守孩交流要走心,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关心孩子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家长在交流时要说好以下5类话。
一、“情话”
家长要说有温度有真情的话,把自己在外打工对家人的思念、对孩子的牵挂说出来,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把这种爱埋在心底,因为留守孩子太缺乏父母的爱,孩子的成长父母长期缺位,有的留守孩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只爱挣钱,所以父母有必要把爱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并不是抛弃自己。
有的家长开口闭口问考试问成绩,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心的是成绩,似乎“成绩”是他们的孩子,父母对自己是冷冰冰的。尤其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每次逼问都让他感到尴尬和痛苦。父母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成长是第一位,成绩是第二位的。除了成绩之外,还要很多可交流的话题。
父母的“情话”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些特殊时刻,父母要送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比如当孩子成为初一新生时迈进新学段,遇到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学科、陌生的环境,孩子一时难以适应。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验一下孩子的感受。父母要及时抚慰他的不良情绪,并告诉他无论发生了什么,父母都是他的坚强后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多,了解加深, 他就会适应新环境的。
逢年过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要知道这时候孩子非常羡慕那些与父母团聚在一起的同学,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疼爱。父母这时候要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祝福表达出来,可以打开视频看孩子在家怎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过节的。父母看到祖孙之间的天伦之乐,也要把自己的喜悦表达出来,如果孩子表现不佳,叮嘱孩子多关心爷爸好奶,告诉孩子爷爷奶奶的不易,要学会感恩。
孩子过生日时, 家长可以通过快递给孩子寄送礼物。还可以叮嘱爷爷奶奶为孩子做一顿丰盛的生日晚餐。家长要及时把自已对孩子的祝福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爱母爱从未驶远,如影随形,孩子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当孩子生病时家长要及时抚慰孩子,多打电话,多些温馨的叮嘱,劝孩子别担心功课,先养好病。
二、“趣话”
父母在外打工, 可以与孩子分享一下在外有趣的见闻,让孩子感知下外面的世界,同时还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父母长年在外,也不知道孩子的生活过得怎样,可以主动问他最近学校里或家里发生了哪些趣事,他遇到哪些开心的事。
多聊些“趣话”,亲子沟通就会变得轻松欢快,双方关系就会更融洽,同时也加深了对双方的了解。父母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就会增强双方交流的欲望。某些有趣的见闻家长可以用视频拍下来,与孩子一起分享,拓宽孩子视野。
三、“软话”
父母学会向孩子示弱,多和孩子说些示弱的“软话”。父母在外打工,也会遇到种种不易,可以把自己的打工生活拍成短视频,让孩子感受一下父母的艰辛,主动向孩子示弱,这样会让孩子看清父母的另一个侧面, 孩子就会珍惜生活, 更靠近父母,知道自己的衣食无忧来自父母的默默奉献。
当孩子抱怨父母时,父母也要学会示弱,以柔克刚,不要针尖对麦芒,两败俱伤,让孩子设身处地理解家长的不易。孩子滥发脾气时,家长可以等过几天他平静下来时,再用视频和他谈谈家长的辛酸和无奈。
四、“苦话”
父母要询问孩子在生活上遇到哪些苦恼,遇到什么困难,在学习上遇到什么烦恼,在交友上遇到什么困惑,在师生交往中遇到什么烦恼。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及时把苦恼倾诉出来,倾诉本身就是一种解压过程。
家长也可以适当自我暴露,自己在学生时代遇到过此类烦恼,描述一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后来又是自己怎样战胜苦恼的。有的问题,家长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可以向老师或行家问计,网络时代交流的渠道也很多,家长尽量提供科学的方法。
五、“励话”
当孩子遇挫时,比如成绩大幅下滑、人际关系紧张时,家长要多说激励的话,不要数落孩子,可以用孩子以前成绩好的亮点来帮助他树立信心,告诉他别灰心,他有学好的潜能,只是调整下学习方法,让孩子多向别人学习好方法。父母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比如,孩子英语不好,搜集些学习方法,然后用微信发给他,让他根据白己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家长要多用美好的前景来激励他。
微信时代,父母与留守孩交流要说好以上5类话,亲子沟通就会变得顺畅而有效,亲子关系会变得融洽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