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请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请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严凤平 刘艳春

电影《小王子》里出现了一个这样的情节:小女孩和隔壁的老头子开车去吃松饼,因为老头子没有驾照,所以被交警拦住了去路,并且打电话给女孩的母亲。母亲来到了现场,对小女孩劈头盖脸地批评教育。女儿想和母亲解释,但是母亲却粗暴地打断了她,并斥责说:“我不想听你的谎话,你一直在对我撒谎,你甚至对你的人生大计撒谎!”女儿既感到委屈又很无奈。

今年9月17日,武汉市某位初中同学上课玩扑克,老师随后通知了他的家长。于是,该同学的母亲来到了学校。母亲见到他后,不问孩子,也不由孩子解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先是扇了他两耳光,接着掐他脖子、直戳其脑门。最后,母亲愤然离去,留下孩子悲伤和孤独的身影。孩子在走廊上停留了两分钟,决绝地跳了楼,酿成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悲剧。

因此,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可能存在“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的现象。我在心理咨询室,接到了很多类似的个案;我的心理信箱,也收到了很多类似的信件。无论个案也好,信件也罢,无一例外地反映:很多家长或教师欠了一个让孩子解释的机会。也许,作为大人,我们会觉得这些事情很小,甚至不值一提,但留给孩子的伤害却很深。记得有位女生,怯生生地来到心理咨询室。随着咨询关系的顺利进入,她“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说有一次考试,前面的同学向她借稿纸。她没有犹豫,立即借给了他,但却被监考老师发现了。她想向监考老师解释,但这位老师粗暴地打断了她,并斥责她说:解释就是掩饰。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她感到无地自容。这件事的发生,令原本自卑的她更加自卑了,她伤心了很久,一直无法释怀,所以才找到了我做心理咨询。

为什么很多人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呢?因为大人们容易“自以为是”,以为理解孩子。当孩子犯了“错”,我们仅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并批评和指责孩子。当孩子想要解释时,我们就会愈加生气,心想:工作不开心、生活不如意,希望你能有点出息,你倒好,犯了错还要狡辩。于是,对孩子大喊:不要说了!我想,此刻孩子感受到的委屈和伤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即便以后我们向孩子道歉,对孩子而言,也是“聊胜于无”。

不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对孩子的伤害巨大:一是影响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孩子从此以后不再信任父母或老师,也会导致他们出现“逆反心理”,父母或者老师不喜欢什么,他们则偏要去做;二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因此放弃了自己辩解的权利,背负委屈,默默承受,自卑自闭,严重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从来都需要耐心和换位思考,需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当我们认为孩子做错事情时,不要急于下结论。首先,我们要倾听孩子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好吧,和我说说当时的情况,我想听听!当孩子对一件我们曾经认为错误的事情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原来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我明白了。当孩子做出的解释并不合情理时,我们可以和孩子坐下来,一起探讨,并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所以为人父母或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并无小事,我们需要对孩子多些耐心和倾听,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解释的机会,让孩子对我们多些信任。如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发力。

(作者单位:1、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深圳,518119;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深圳,518107)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