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从众”和“反从众”心理矫正不可或缺
所谓“从众”心理,就是大多数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信)什么。所谓“反从众”心理,就是大多数人说什么,“我”就偏偏反对什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般情况下,“从众”心理是有益的,如疫情期间“没事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进门勤洗手”,跟着绝大多数人响应国家政策是有益的。但是,“从众”心理也有害处。跟着大多数人传播不实消息或谣传就有害处,而且害处不少。如听说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就赶紧抢购,弄得药店一下子一药难求;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疯传“永昌已经确诊了一例新冠肺炎病人”(谣传),就盲目地到处宣传。
小学生如果过分盲目从众,对于深层或深度的问题不独立思考,不另辟蹊径,不多方突破,长期下去,不仅仅是个性思维的消失,也是独立思考品质的丧失,更是鲜活思想的死亡。这种“从众”心理蔓延到学习中更是得不偿失的,你瞧:解答相遇问题,就只有列方程;解答“分数题”,就只能用“整体1”……当“统一、标准、整齐”流行、“个性、多元、创新”消失时,课堂的沉闷、无趣和费时低效也就在情理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反从众”心理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适度的“反从众”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批判意识和严谨、探究的科学精神;但是,“反从众”心理也有坏处,过分的“反从众”其实就是自私、自大、固执和偏激。尤其在当下后疫情大背景下,“我就是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戴口罩”等等“反从众”心理有害无益——岂不知,就有一个市民因为不戴口罩去买菜,就在短短的15秒内感染了新冠肺炎。
“从众”心理是小学生的典型心理,“反从众”心理是少数心理,但每一个心理背后都“站着”学生个人的思想。因而,我们必须因人而异,注重一个“变”字,以多维因子促心理健康。如面对另类心理,教师应耐心倾听;面对紧张气氛,教师应确保安全;面对多元解读,教师应给予尊重;面对盲目从众心理,教师应有效缓解;面对过分“反从众”心理,教师应“一对一”进行沟通交流……什么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团体情境法、音乐疗法、同伴效应法、愉快教育法等等都可以因人而异,大胆一试,真正促学生摆脱从众和反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行列,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教师在教室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出示一个瓶子,告诉学生这个瓶子中有甜味(其实什么味道都没有),然后让学生闻,结果,一部分学生认为的确有甜味(其实是因为老师和其他人说有甜味,就跟着说);另一些学生说什么都闻不到,没有甜味;还有人犹豫不决,不知道说什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从众”心理和“反从众”心理的特点。面对学生的不良心理,教师应该猛然反问:“真的是这样吗?”“警惕,大多人同意的并非是对的。”“放心说,那怕你错了,但你表达了自己的主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老师的意见你都可以反驳,只要你有自己真正的理由。”……课堂中,教师类似的引领越多,愈能抑制从众心理,愈能“培养孩子们的个性思考、多元考虑和批判意识。”
还有一个老师,制作了一些少数人和小区防控值班人员打架的“反从众”微视频,让“我”先在家中根据微视频自学,“我”先“吾口说无心”,“我”先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课堂上和大家交流、印证、磋商、更正,以此让不良“从众”或“反从众”心理没有成长的机会和“土壤”。创客教育、微课、大数据教育、“和教育”平台、场馆式学习等等都为抑制不良“从众”或“反从众”心理构建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一切有赖于教师。教师应该扮演多种角色: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一个冷静的“终结者”——当学生人云亦云时,立即按下“暂停键”,促使学生说出另类答案;一个正确的“导航者”——引领学生从一些错误的“从众”或“反从众”心理中走出来,拥有更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