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被支持——心理咨询热线的一种思考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实验学校 蔡璐 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少年面对生活、学习中碰到问题,化解心理危机,区里统一开设了青少年心理热线,我也有幸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接线员。热线的名字是“青少年心理热线”,但接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电话是家长打的,听起来家长们倾诉的是孩子们的“成长的烦恼”,但其实并不尽然是孩子有困难需要帮助,有时候家长更需要被帮助。 最近接的三通热线电话,尤其如此。暂且将这三位家长按照情绪,称之为愤懑的妈妈、隐忍的爸爸、焦急的妈妈。 愤懑的妈妈电话里边抽泣边倾诉,孩子在军校上大一,成绩有点跟不上,疫情期间在家,情况还算好,但是最近返校了,反馈压力很大,很压抑,想退学。这位妈妈又着急又带着一份恨铁不成钢的生气,气愤的时候说到:“他是不是太自私了?他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气愤之余,说自己明天要远行去孩子的学校,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局面。我理解了她的着急和生气,天下父母心大多如此,孩子碰到挫折,自己不免也着急,但换个角度,这次的经历也是理解孩子和助力孩子成长的好时机,家长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才是帮孩子度过眼前难关的最好的方法。 隐忍的爸爸一开始语气平缓克制,说他家孩子最近情绪很不稳定,出现了自伤行为,说到这他停顿了一下,笑了一下接着说:“孩子甚至想过结束生命”,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都跟着他的声音一起颤动,一方面是担心孩子,一方面从这个父亲的隐忍中感受了深深的苦楚。好在孩子自己意识到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主动告知父亲情况,请求帮助,父亲打电话来希望预约老师进行面询。我告知了他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的一些陪护措施,以及面询方式,针对他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一些沟通。他因为有人理解、分担焦虑,心情也得到了一定的舒缓。 焦虑的妈妈,语速非常快,她说在搜查孩子书包时,发现了高二的孩子又偷偷开始用手机了!她不知道要怎么跟孩子说这个事,因为是她搜孩子书包时候发现的,这个行为也不恰当。听起来也并不是特别难解决,随着了解的深入,这位妈妈越说越多,说担心孩子成绩,考不上好大学,说自己从孩子小学就担心考初中,初中担心考大学,听起来这个妈妈一直都处于“学业焦虑”,同时没办法全然相信孩子。这次翻孩子书包,她再次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依旧不知如何是好。我表达了对这位母亲状况的理解,慢慢带她感受自己的焦虑,也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付出、成绩和心理,最后这位母亲虽然语速还是很急,但她说,她自己太着急了,孩子其实也很不容易。 三通电话接完了。聪明的读者们发现,家长们咨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不错的方法来解决。那他们打热线的需要的是什么呢?这三位家长或愤懑、或隐忍、或焦虑,字面上说的都是孩子的问题,但是当时最迫切需要帮助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他们处于无助惊慌,但是无处诉说、无法缓和。他们或者是因为情绪失控,一时惊慌;或者是长久以来的问题再次袭来,他们对自己或孩子感到失望。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其实都需要有人缓解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不易,给予情感的共鸣,理清问题的根基,他们是此时真正意义上的“来访者”。 心理咨询是为了“助人自助”,的确如此,但每个人自助之前,他需要是充满力量。什么样的人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人。青少年需要家人的支持,他们背后的家人,同样也非常需要被接纳和支持。接线员尽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支持热线上的每一个咨询者,我们在生活里呢?每一个不曾打过心理热线的人,谁来理解支持呢?其实,当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真切地去理解自己身边爱着的人,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困境,去接纳、去支持他们,就能够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勇气,给予他们最强大的最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我相信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温暖幸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