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哭着跑过来和她的班主任说:“班级里的同学排挤我,总是说我坏话。这个班我待不下去了。”该班主任事先了解到该生在人际交往中确实存在不妥当的地方,于是,班主任就开始教育该学生:“已经有好几个同学跟我说过你的事情,你怎么就不反思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呢?”该女生一时无言以对,只是不停地哭泣。
我了解到,该生是个敏感、个性内向,不善言辞的女孩。她平时确实不善于与他人交际,当她感受到了同学对她的排挤时,她很难过,很委屈。当她开口向班主任求助时,本身就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而这时候,班主任只是给予各种指责,各种说教,各种建议,会让该生更加难过。
缺乏共情的交流是无效的交流。因为缺乏共情,交流就无法深入对方的内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那么,被接纳的情绪,本身就是一股力量。我们要相信,任何个体都拥有处理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内在力量,只是有时候,在糟糕的情绪状态下,我们会认知狭窄,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一件事情。有一次,女儿的幼儿园里要举行一个亲子做蛋糕的活动。但是,由于我和她的爸爸都要上班,没有时间去陪她,于是,我们就打算不报名了。
我想,女儿平时是最爱吃蛋糕的。如果吃对她都没有诱惑力的话,那么,她看重的是活动本身,而不是蛋糕。于是,我抱着她,问:“妈妈知道,你很想参加,对吗?”“这么有趣的活动不能参加,真的很令人伤心啊。”女儿含着眼泪点点头。情绪也慢慢地稳定下来了。这时,我说:“可是爸爸妈妈都没有空,怎么办呢?你自己又做不了蛋糕啊。我们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当学生和你诉说他的故事,表达他的悲伤、愤怒等情绪时,请记得陪伴他,给他理解,给他提供宣泄的机会,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那么,最终,被接纳的情绪会赋予他一股力量,让他自己找到处理问题的能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