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位朋友和我聊起了她自己的周末,提到了她的孩子和孩子爸爸之间的周末大战。事情是这样的:周日,朋友出去买菜、做饭。上二年级的儿子晓宁做完周末作业,就跑过来要和爸爸一起玩。但是爸爸却在玩手机,没有理会晓宁。于是,晓宁就自己打开电视看电视。等到朋友买完菜做完了饭,才发现晓宁已经看了一个上午的电视。 这个时候,晓宁爸爸就开始批评晓宁:“就知道看电视,一写完作业就看电视。你就不能去干点别的?”最后,晓宁哇哇大哭。一个好好的周末,被争吵和哭闹弄得心烦气躁。
听到这个,我不由地想为晓宁鸣不平。我看到了晓宁的委屈,晓宁的不满。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晓宁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需要亲子间的互动时光。而爸爸只顾自己玩手机,缺失陪伴的晓宁只好选择了看电视。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将注意的焦点转到孩子身上,“看见”他的这种需求,并且提出:我们一起玩一会儿吧。那么,孩子自然不会选择电视作为陪伴。
这件事情,不由得使我回想起另一位朋友的经历。他生长在父母健全的家庭里,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他却说:在童年记忆里,父母从未在场。原来,在他小的时候,每当他在学校受了委屈,想要寻求父母的安慰时,父母总是能用短短的几句话,让他硬生生地把话憋回去,总是让他感觉他委屈得没有道理:都是因为他不够好,所以才会被老师批评;都是因为他太懦弱,所以才被同学欺负;都是因为他口才不好,所以才班干部落选。这种不被“看见”的情绪,使得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情感上的忽视,也使得他成年后,至今仍不愿轻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家长总是“看不见”孩子?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看不见”,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评判。
小静的爷爷住院动手术。当天晚上,爸爸和妈妈下班回家后,妈妈提议一家人去看望爷爷,陪陪爷爷。但是,小静却说不去。爸爸大动肝火,开始各种说教:爷爷平时怎么疼你的?你怎么这么没有孝心?
于是,妈妈问:“小静,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医院看爷爷啊?”
这时候,小静说:“爸爸妈妈上了一天班很辛苦,我不想让爸爸开那么远的车,又累又危险。”
在这个时候,小静的爸爸妈妈才意识到孩子的“真心”。她不是不爱爷爷,只是,她也爱爸爸妈妈啊。
所以,作为家长,请我们放下这种评判,走进孩子的内心,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的需求,理解他,接纳他。看见,才有爱的流动,看见,才会有有效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