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时间长了,尤其是还兼任班主任,我们就很容易成为学生口中“婆婆妈妈”的人,事无巨细,亦师亦母。可是最近我发现,做个“懒”老师,也不错。
语文课上,我们学习别“赔”“培”“陪”。该怎么辨别呢?我先打了个样儿,提醒孩子们课本识字三关于“贝”字旁的介绍:“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孩子们马上懂了:“赔”也和钱财有关,例如“赔钱”。那“培”和“陪”呢?有一个小男生反应最快:“培”和土地有关系,例如“妈妈给花培土。”可是最后一个“陪”字比较难,我查过《说文解字》,这个字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深奥晦涩。该怎么办呢?偷个小懒,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吧!你怎样记住“陪伴”的“陪”?教室里经过半分钟的沉默,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陪伴就是拿出自己的耳朵,好好听别人说话,所以偏旁有个小耳朵。”我又惊又喜地向她竖起大拇指。哲学家就产生在孩子们中间。也许经过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她会发现这个字的真正来源。但是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经过思考之后的独特感受和想法,真是可贵极了!
我不仅在课堂上“偷懒”,把难题抛给学生,在生活中,我也算一个“懒汉”。班里有个孩子小黄学习积极性很差,不爱上学,甚至还因为学习问题和妈妈动手打架(妈妈打他,他还手打妈妈)。我打算来个“以懒治懒”。课间,我把小黄同学叫到办公室,说:“冷老师肚子里的宝宝9个月啦,实在没力气扫地、拖地,你帮帮我吧!”看得出来,孩子在家不常做家务,但是小小男子汉可不能让老师小瞧,他满口答应:“没问题!”只见这位小男子汉把犄角旮旯都打扫了,还超额完成任务,把桌子也擦了。擦桌子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挡住了他的路,小黄同学还轻轻地说:“同学你可以让一下吗?”这还是我们的小霸王吗?我赶紧抓住时机,当着全办公室老师的面大声说:“哇,小黄同学不但勤劳能干,还特别有礼貌。”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他只是缺少一个表现的平台,一个表达的途径。家长、社会都把孩子当“珍稀动物”供着,怕伤着怕累着,孩子们的能量无处发泄,本领无处施展,自然就会对学习和生活丧失兴趣。我偷了个小“懒”,小黄同学却从中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感。
从那以后,小黄同学成了我的“小跟班”,网上书店促销打折,我还特意请小黄帮我去门卫收了一箱子书。小黄同学搬着一大箱书“哼哧哼哧”地走着,小声说:“大人也要看书?”就等你这句话呢!“当然了!不读书,怎么能教好你们呢?书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你学过《太空生活趣事多》吧,我买了一本书,专门介绍宇航员的生活,你想看吗?”小黄同学惊喜地接过书,说:“谢谢冷老师!”第一次看他主动读书,第一次听他说“谢谢”,真是了不起的进步!
俗话说:懒娘勤快孩。我们要相信孩子们的能量,老师适时地“懒”一“懒”,让出更多的空间给孩子做主,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也许就是我们倡导的“主体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