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表扬,是教师常用的激励学生的手段,两者常被混为一谈,但两者的操作方法和产生的效果却有明显的不同。本文旨在通过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介绍有效鼓励的几点做法。
一、内驱力VS外驱力
鼓励,重在激发、勉励、唤醒,是教师从学生个体的视角去看问题,对其言行进行积极评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积极评价,使之保持自我期望、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鼓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平等地位,重视行为过程,激发的是内部发展动力。
表扬,重在宣扬、公开赞美、使大家知道,是教师在公开场合,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对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予以赞扬和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表扬,隐藏着权威、地位高的一方对被表扬一方的肯定,重视结果,激发的是外部发展动力。
前者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激发成长内驱力,也更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方式和师生定位。
二、多鼓励,慎表扬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表扬就像糖,只能偶尔吃一吃,吃多了就会蛀牙。应多鼓励,慎表扬。
心理学教授德维克对400名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一个心理实验:学生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表扬组,另一组为鼓励组,要求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第一轮:任务简单,几乎所有孩子都完成,测试完,对表扬组的孩子进行关于智商的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对鼓励组的孩子进行关于努力的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很出色。”
第二轮:有两种不同难度的任务,两组孩子可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结果表扬组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而鼓励组的孩子有90%选择了挑战难度稍大的任务。
第三轮:两组都接受难度很大的任务,结果是两组都失败。表扬组的孩子表现出羞愧、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消极应对。鼓励组的孩子则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情绪和态度更为积极。
第四轮: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鼓励组的孩子测试成绩比第一轮提高了30%左右,而表扬组的孩子却退步了大约20% 。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鼓励,将成功归因为努力因素,能增加孩子的可控感,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孩子聪明这个不可控因素,一旦遭遇失败,孩子就会感觉无能为力,消极应对。
三、善鼓励,有动力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鼓励时的一个大原则:即鼓励时,要将成功归因为内部可控的因素(如努力、态度因素)。
在具体教育中,又该怎样进行鼓励呢?
(一)表现优秀时的鼓励
采用客观描述成功因素来进行鼓励,帮助其清晰、合理认识自己成功的原因,比如“你平时付出了很大努力,所以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你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放弃,爸爸为你的坚持而感动”。
(二)能量不足时的鼓励
1.发现优点:常用句型“我发现……”“我看到……”,比如“我发现你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坚持去打球,你有‘坚持’的品质,相信你在这件事上也能坚持下去”“我看到你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找老师,你很守时”。
2.例外式提问+应对式提问:用例外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关注自身曾经成功的“例外”,关注其成功应对的经验,积累正能量,比如“你想一想自己曾经在哪件事上做得比较好?”“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你说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可有可无,有没有过别人关心你的时候,能说说吗?”。
3.奇迹式提问:对于屡遭挫折,信心严重不足的学生,其思考的大门几乎关闭,可用奇迹式提问的方法鼓励其留有希望,比如“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奇迹发生了,明天一觉醒来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你猜想可能是自己做了什么使奇迹发生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表扬有时会妨碍孩子承担风险、挑战难度,还可能会造成孩子患上“寻求认可上瘾症”,被动地活在别人的评价中;鼓励使孩子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我们要善用鼓励,唤醒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