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公平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

 公平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

辛妮·查菲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年度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的特许学校教师(白人),有一次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南非历史中有关种族隔离问题时,一个名叫“马克”的学生一度情绪失控:“怎么能让白人来教我们什么是种族隔离呢?这本身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辛妮·查菲大吃一惊,但并没有发火,而是让马克去系办公室接受教。过了一会儿马克回来后,查菲没有继续追究,好像什么事清也没发生过,风平浪静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下课。

表面看,查菲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平静的一面,证明了马克的过激反应并不会吓到她。但事后的查菲后悔了:“恰恰是我的‘视而不见’,让我错失了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查菲认为:“如果我当时不是让他去系办公室,而是就围绕他提出的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勇敢真实的面对,那么,马克或者更多有这种心思的同学是否有一些释然呢?”“作为一名白人教师,如果在种族问题上不能与学生诚实相待,便会伤害他们。”查菲的后悔提醒我们,很多情况下,我们可能没有从马克的视角或者从儿童视角去发现儿童或者解决儿童问题,从而使一部分孩子的心中充满阴霾或者雨水。

马克为什么情绪失控,为什么会对白人有如此“成见”,一定会有深层原因。君不见,直到现在仍然有一部分白人歧视着黑人、嘲笑着黑人、欺侮着黑人——“苍白的皮肤是尊贵的标志”的说法在欧洲曾一度流行;直到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富人俯视着穷人、藐视着穷人、调侃着穷人;仍然有一部分成人用“家庭良好”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标准把学生划分为两个阶层,从而给予不同的“温度”、态度和待遇;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把关爱的阳光频频播撒在富人子弟上,而弃贫困学生于“边缘地带”而不管不顾;仍然有一部分人从成人视角出发,用政治、教化的需要代替儿童真正的、灵性的需要……

这么多的“仍然”中,我们可曾从“弱势群体”的视角去想过教育公平吗?可曾从“儿童视角”下的那个正在蹒跚成长的、饱含着童性、童趣和童心的“人”的视角去反思过教育公平吗?可曾从因为贫穷而出现性格偏好、生活感受力和价值观都迥异的视角而深思过教育公平吗?

上文提到的辛妮·查菲就是一个善于从不同视角尤其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人,她认为:“作为一名白人教师,应该自觉抵制各种特权,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来纠正无知。”比如她和学生用一整年的时间谈论殖民主义,重点突出那些能够展现正义、非正义及民众为正义而进行斗争的历史时刻;她从儿童视角出发,将学校由教师主导的、上传下达的传统集会,转变为由学生主导的、参与式的、以周为单位的“社区圈”,每周安排一组学生(不是专选的优秀生)开展头脑风暴、写剧本、选音乐、排练,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个人发展的最高水平,为此她力争做到超越种族、贫穷和语言的障碍,让公平在课堂上生根发芽。

辛妮·查菲能够“超越种族、贫穷和语言的障碍”,我们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尤其是面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时,又何尝不能如此呢?查菲能够构筑各种“脚手架”,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我们有何尝不能如此呢?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从儿童视角出发,特别是从深度贫穷寄宿生的视角出发去“再次发现儿童”(卢梭语);关键就在于,当视角不同时,我们能否更善于读懂学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从而从更切合于儿童发展天性的角度而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

公平教育,视角转换不可或缺。当深度贫穷地区的师生都意识到:“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阻碍你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越是贫穷,越要努力。而且,出现负面状况不要归罪于贫穷——这两个字背的锅,已经太多了”……之时,那么,公平教育的曙光就已渐渐显现。

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78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