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
关于和谐,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和谐,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当100个人发出100个不同的声音时,他们同时尊重彼此。”
但是,在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相反的事情。特别是在家校沟通中,就有种种不和谐:发出不同声音时,不是互相尊重,而是互不理解、互不尊重、互不退让。比如,一位妈妈午夜时分给孩子的老师发微信,结果被对方“拉黑”,其原因仅仅是老师认为这个女孩应该当班级中的劳动委员,而家长认为这会耽误学习,于是百般阻挠;教师认为通过手机或校讯通布置作业不但方便快捷,而且有利于家长监督检查并要求家长批阅,而家长认为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他的自由,于是在家长群中发布了 “孩子作业家长改”是责任错位的言论,结果该家长被踢出了群;某某家长因为没有按照老师给的答案照抄一份调查问卷,没有积极回应,也被老师踢出了班级微信群……
当教师总是有意识地让家长“加入大合唱”,屏蔽微信群或QQ群中的所谓“杂音”,想方设法对一些“不同政见者”摁起“删除键”之时,家校之间的不和谐开始了,教育的悲剧开始了,某一方内心的“杂草”开始丛生了。当教师坚持认为“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是对的,那么,“家长群”就必然沦为一个随声附和的圈子,一个没有新鲜血液的舞台,一种新的霸权主义的平台。
于是,微信群中家长盲目的服从和不加思考的认同就成为一种常态;老师在群里才发表一个观点,立刻就有家长会冒出来给老师点“赞”,次次不落,还不断地夸赞“见解深刻”“让我醍醐灌顶”“家长都应该支持”。另一方面,既然不能和老师唱反调,又无法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跟随”,索性进行毫无意义的闲聊——教师在家长群中发条很重要的信息,很快就被没用的闲聊给刷屏了——有些闲聊与孩子无关、与学习无关、与教育无关,有些甚至是为换取某个礼品的集赞,为评选某个奖项的投票。每天“多谢你投票”“已经为你投票了”“每过两小时就可以再投一票”等等的信息铺天盖地,怎一个“热闹”了得?怪不得,一些家长群被有的家长嘲讽为“点赞群”“拉票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并大有沦为“是非群”之势。
对此,我们应深深思考。好的微信群应该让100个人发出100个不同的声音,应该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应该能够自我表达、自我定位、自我鉴别、自我甄别;应该敢于“我口说我心”;好的教育就是一切自然的、原生态的、不一样的看法呈现出来时,每一个人都彼此尊重。好的教育就是,当想法不一样的人出现时,不是踢出群,而是允许这样的声音长久存在,并且能够被大多数人所听到、所尊重、所思考。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在监狱被关压27年。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并当着上万人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借曼德拉的话,可以这样说:我们若不能忍受“不同政见者”,那么我们“仍在狱中”。映射到家长群中,如果某个人随意发布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言词就被踢出群,那么这样的“群”无论有多大,无论有多么热闹,也是一座令人窒息的“监狱”。
1976年,在曾深受纳粹之害的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博斯巴赫,达成了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博斯巴赫共识》。该共识包含的3个原则是:“禁止灌输,保持争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三个原则同样适合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关系、微信家长群和当下的教育大环境。是的,当家长群大力倡导“保持争议”时,就可能多发现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当我们允许100个人发出100个不同的声音时,众口一词,千人一腔的教育生态就会得到改变。而之后,家校和谐了,教育和谐了,国家和谐了,何乐而不为呢?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立项号:186230004《“互联网+”背景下重建和谐家校关系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