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减少“成人动作”,注重“儿童样子”

 减少“成人动作”,注重“儿童样子”

一个男人为妻子准备生日“惊喜”时,问5岁的女儿:“我应该买些什么礼物才好呢?”“我不知道。”孩子说。“那我们怎样表达爱呢?”孩子的答案是:“你和妈妈一块儿玩啊”。

率性而出的这个“一块儿玩”,意味着陪伴,意味着爱的自然流淌,意味着心与心之间真正的接近、抚慰和润泽。的确,你如果真正想表达对一个人的爱,那就和她(他)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买贵重的礼物,不是仅仅通过一个持续的外在积累去维持关系。就像“空巢老人”最需要的不是儿女们的一张张汇款单,而是“常回家看看”;就像“留守儿童”最需要的不是父母亲的金钱奖励,而是“双休日陪我去郊外、去公园、去放风筝、去钓鱼……”

率性而出的这个“一块儿玩”,恰恰是从“儿童视角”出发后的选择。而大人所谓的生日礼物——精美贵重的项链、戒指、玉石……则意味着“成人视角”下的选择。毋庸置疑,两种视角,肯定是两种走向、两种结果,肯定会演绎出不一样的风景。

当今,一些小孩与成人之间以及家校之间,之所以常常出现“不和谐音”,就是因为把“根”扎到了“成人视角”中。比如,一些家长坚持认为,“我”的孩子就不当班级的“劳动委员”了——那会影响学习成绩;“我”的孩子怎能和一个乡下小孩坐在一起——那会沾染上“农村陋习”;“我”的孩子必须考上“名校”,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可有可无——那会浪费学习时间;“我的孩子只需考好语数英就行了,至于音乐美术学习不管了吧”……所有这些都是“成人视角”下的“一厢情愿”,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儿童的“异己力量”,变成家校之间的壁垒、对抗和不合拍。

对此,我们需要反思,反思那些加在儿童身上的“成人动作”——这些“动作”换来的只是家校之间的“两张皮”和孩子们的无奈、无措与疲惫。家校沟通必须回到“儿童”,回到“儿童视角”下的真实状态中——儿童是不成熟有潜力,有差异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原生态的、有儿童特点的“人”,而不是“成人视角”下的那个成熟的、理性的、标准的“人”。既然如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切忌将孩子视为小大人或成人的翻版,戕害其自然本性、压抑其独立个性。

比如,“我的孩子怎能和一个乡下小孩坐在一起?”偏偏这个“乡下小孩”和“城市小孩”志同道合,偏偏这个“乡下小孩”那么的勤快、阳光、好学、好主意层出不穷,新鲜故事数不胜数,还能用竹条编制出形象逼真的“小猫、小狗、小马”,什么时候心中都有一个闪闪的小太阳……

这样的一个对周围孩子有巨大吸引力的孩子,难道仅仅因为“乡音很重”,就该强令自己的孩子和他疏远吗?如果家长非要铆足了劲要在“城市孩子”身上验证为人处世的曼妙,从而屏蔽其他的一切“乡音”,谁还“高山流水遇知音”?

对此,教师应该引导家长从“儿童视角”出发来加以思考、加以研究、加以解决。从“儿童视角”出发,就是要注重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性,就是要孩子交他喜欢交的朋友,说他在这个年龄段应该说的话,尽管那可能不是最正确的话,似乎随便一阵风就能吹走它们,然而“我说故我在”,即使微弱如虫鸣,也应该能够被听到、被尊重、也会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可能通向精神世界的丰盈,可能指向独独适合于某个个体生命发展的唯一的正确的方向。

教育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马克斯·范梅南《理解儿童的可能性》里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真正‘完备’的教育应该把孩子看作是‘不完备’的。”

借这两位大师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孩子的“不完备”出发,应该减少“成人动作”,注重“儿童样子”,携手合作,加强教育应有的整合力量,以此共同耕耘出“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的教育田野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480《“互联网+”背景下和谐家校关系再造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