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智慧
安徽蚌埠五中 陈旭 电话18096511970
邮编:233000 E-mail:604948698@qq.com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孩子,冰心老人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既然孩子淘气、犯错在所难免,那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正确引导,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威力,看谁能让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个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冷风不仅没把大衣脱掉,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动暖风,让行人顿感春意盎然,渐渐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温和远比强硬更易使人接受。
由此我想起《父亲的纸条》这篇文章:
作者小时候非常迷恋小人书,由于家境不宽裕,没有零花钱,每次看到新出版的小人书,心里都痒痒的。
一天晚上,看到父亲喝过酒回来,把上衣挂在墙上就去睡了,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当他颤巍巍地把一张五角票子从父亲口袋掏出后,心里忐忑不安了好几天,发现父亲似乎没有觉察,便到书店买了一本企盼已久的小人书,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看着自己喜爱的小人书,一天天在增多,只顾自得其乐,以至父亲对他掠过几丝异样的眼神,也没在意。
一个星期天,父亲歇班,吃过早饭便下地干活了,他像往常一样,又一次把手伸进了父亲挂在墙上的衣袋。但这一次,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只摸出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如果要用钱,跟我说一声。”,他噌地一下吓出一身泠汗,一上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心神不宁,担惊受怕。
父亲回来后,他躲在房间里,大气不敢出,吃饭时,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但奇怪的是,父亲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和母亲继续说着些家常话。饭后,他刚回到房间,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从那以后,父亲不仅只字未提那张纸条的事,而且还像从前一样爱着他,并开始隔一段时间就给他一些零花钱。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那张纸条像一道魔咒,一直沉甸甸地珍藏在他心灵的一隅,每每做违心的事,或说违心的话,就会从心灵的深处浮现上来,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做人的准则和人生的追求。
最后作者深情地感慨道:“可以说,我真正学会做人是从父亲的那张纸条开始的。”。
一张小纸条就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不能不说父亲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教育者。
批评和惩罚的目的是唤醒,是唤醒孩子身上的良知,让孩子对不良行为、品德和思想进行悔恨、内疚和痛苦,从而引起重视,促使孩子从错误或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再重犯,而不是让孩子在父母和教师的威吓下,不敢再犯。如果当时父亲暴风骤雨般地给作者一顿批评、训斥、挖苦、毒打,那父亲可谓酣畅淋漓了,可孩子又会怎样呢?也许孩子会痛彻心扉,悔过自新;也许孩子会想,反正打也打过了,错也错过了,两者互相抵消了,由最初的不安和愧疚,随着家长的责骂或体罚变得烟消云散了,以后照样我行我素;也许孩子有抵触情绪,与父亲从此生分,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我曾经看过一期谈话类节目,说的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朱迅原来有个坏习惯,总是到处乱放东西,尤其刷完牙不盖牙膏盖子。没结婚前,因此事父母没少批评她,可就是改不了。可结婚后,她老公王志发现了这件事后并没有指责她,只是说:“如果你能把牙膏盖子盖好,我会更爱你的。”,结果很神奇,朱迅居然就改掉了这一坏习惯。
其实,有时一样话两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有两个烟鬼在基督教教主监督下做祷告,祷告期间两人烟瘾发作。一个说:“教主,做祷告时能抽烟吗?”,教主严厉地说:“不行!做祷告时怎么能抽烟呢,这简直是对真主的极大不敬!”。而另一个过了一会儿却说:“请问教主,抽烟时能做祷告吗?”,教主说:“可以!你在抽烟时都想着做祷告,这是多么的虔诚呀!”。“祷告时抽烟”和“抽烟时祷告”虽然意思相同,但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其结果却截然相反,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语言艺术真是太奇妙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何使批评和惩罚这剂良药既不苦口,又能药到病除;既能让孩子自觉地脱去错误的外衣,又能唤醒孩子内心强大的动力,这是一种能力,一种艺术,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本领,因此,教育需要智慧。
注:编辑老师,如若受版面限制,可把倒数第二段删除,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