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卷首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当教育用力过度时

                                          当教育用力过度时

    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总策划阿忆,在主持《谁在说》时,每次进棚前总要对嘉宾说一句话:“请您给我一个权利,允许我问任何问题;我也给您一个权利,您对我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拒绝回答”。

   每每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总是不由自主地澎湃起来——多么温馨的一句话,其中的尊重等因子有着相当的气度。我有这种反应,不仅仅是阿忆这样“给力”的开场白,更重要的是,平日所见所闻,有着太多和阿忆“精神”相反的现象和镜头:我在关心你,所以你必须回答,你必须“亮相”,你必须公开所有的细节。于是,教育用力过度的事情发生了,而且,这种“过度”不是以暴力、强制的方式产生作用,而是以温情的、充满“爱”的方式让人无可奈何。

   比如,一部分家长总是说:“孩子的日记、短信凭什么不能看,孩子那么小,哪有什么隐私啊,要是我不帮他把关,他早恋、和坏小孩交往,误入歧途、被骗怎么办?”对于“触犯法律”的说法,很多家长满不在乎,“小孩子哪有什么隐私,我偷看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他,难倒这都要和孩子对薄公堂啊?”一些家长更认为,如果因偷看孩子秘密被孩子告上法庭那就有点小题大做了。

   但对于孩子们而言,这种教育用力过度,带给他们的何止是无可奈何:“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翻看我的QQ记录、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一举一动都盯得死死的,弄得我一点自尊都没有了,我在家里都快透不过气了。一个初二年级的男生如是说“我有我的私密和空间。他们的行为逼着我设置手机密码不在家聊QQ时刻删除短信或聊天记录

   更多“教育用力过度”的事情发生在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一些细节中:一些家长偷偷跟踪孩子,偷偷向孩子的同学朋友“刺探情报”;教师通过班干部制度培养所谓的“小老师”和“小纪委”,让部分学生成为监督员和告密者;一父亲因为经常出差,无法照看女儿,竟在客厅里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监控女儿,不过,这种举动引起了17岁女儿的十分不满,女儿更是愤怒的离家出走……

   所有这些都“用力过度”了,这样的过度往往以某种高尚的名义,不是走向对儿童的心理虐待,就是走向对儿童美好天性的肆意践踏。在这个意义上说,成人一定要在该用力的地方使劲,不该用力的地方就不要费力。比如,当孩子给自己的抽屉上把锁当孩子们在自己的书房上挂上“请勿打扰”时,当孩子们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划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之时,我们不是去用力过度,不是去横加指责、窥探和干涉,而是将心比心,从孩子的立场考虑,找到一种更好的,更加柔软、温润、灵活的方式,通过“合适的力”去接触孩子、打开孩子、研究孩子。

   一位资深的优秀班主任分享了她的经验,她说,她从不打听或刺探学生不愿告诉她的事情,不随意点评,更不随便扣帽子、贴标签、更不传播或泄露。她甚至告诉学生那些是自己的隐私,不能随便跟人家说她只是尽心和孩子们做朋友,尽可能和孩子们有“私谊”。她说,当你和孩子们成为真正的朋友时,孩子们的内心对你是不设防的,是完全敞开的,甚至会主动倾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这正验证了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当你和学生成为朋友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发生了。”

   女作家辛夷坞在《山月不知心底事》中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塞纳河,它把我们的一颗心分做两边:左岸柔软,右岸冷硬;左岸住着我们的欲望、期盼、挣扎和所有的爱恨嗔怒,右岸住着这个世界的规则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在我看来,孩子们心中“左岸”中就“住着”隐私、“住着”自己的小秘密、“住着”自己的“爱恨情仇”。成人不仅不能对孩子们的“左岸”用力过度,而且要真心实意地呵护“左岸”,好让灵魂有安放之处,好让生命的幽光能够射进来。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