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墙,便是门 获得2015美国年度教师莎娜·皮普尔斯在阿马里洛的一所高中教英语,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伊拉克和索马里等地区的难民。如何推倒这些孩子内心的敌意与冷漠之墙?莎娜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在不知道学生为了什么而奋斗的情况下,也要切记露西尔的那句话:“每一双注视着你的眼睛,都可能经历过许多你无法承受的苦难。”因此,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并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她甚至回应了学生的邀请,到缅甸过年;接受学生邀请,参加佛教寺庙的开放日和索马里的婚礼…… 的确,凡墙皆是门,总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众人认定的“不能”的崖边上建立了支点,然后走出了路,拓开了可能。世间哪有什么墙?你眼中的墙,不过是你心头的胆怯、软弱和自我假定的“不可能”;你心中的墙,只不过是盲目、失聪下的“困难的”夸大或变形。放下这样“负面情绪”,处处皆是通向坦途之门。只要你敢于行动,只要你敢于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去。莎娜就是这样一个在“墙中找门”的人,她的很多学生都已“找到人生丛林的道路”——在莎娜的教导下,学生发现他们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奇怪——无论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还是一直生活在德克萨斯州的孩子,他们都不孤单。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在监狱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的确,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墙,是我们的偏见、狭隘和“思维的死胡同”。好的教师应该为视域“去蔽”,为心灵“除壅”,不是哺之以糟粕,而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其中包括眼界的扩展,情感的深厚和思维的延伸。打开心灵之门时,眼前所面对的那扇门也随之而敞开了。不断地打开门,不断地拓展精神隧道,不断地开启“世界之眼”,才是生命成长的要义。 是的,推倒墙,便是门。当一个教师,知道了孩子们生命的走向和发展有更多样化的视角之后,真正理解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正意识到“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之时,就不会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就不会只认为某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就不会只听命于一个声音……也就是说,他开始有意识地推倒孩子心中的某堵墙,推倒那些看不见的“思维之墙”、“意识之墙”和“狭隘之墙”,开始拓展自己和孩子们的精神疆域和生命版图。而这之后,随着偏见和狭隘的消失,孩子们心中的门和窗就会愈开愈大,而窗外更美的风景也会一次次扑面而来。 生命总是处在剥洋葱般的懵懂之中,这一层醒了,那一层还睡着。这一瓣亮了,那一瓣还在黑暗里。教师或成人的责任就在于,呵护已经“醒来和亮了”的这一层,而唤醒尚在“睡着和黑暗中”的那一层,在分外小心的“剥洋葱”的过程中,打开孩子们的精神隧道。多剥一层,“睡着”的就少一层,而“醒来”的就多一层。而从“狭隘”中醒来,从“懵懂”中醒来,本就是在凡是“墙”的地方打开了一道门。 而一旦打开和跨过这道门,生命一定会和以往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