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聚会,孩子自是必不可少的主角。饭后,外甥女要跟小侄儿抢玩具,开始妹妹很耐心地哄劝自己的女儿:“嘉烨,你是大姑娘了,弟弟是小孩儿,你让着弟弟点儿!”可是,一个在自己家独占惯了的五岁孩子哪会总是让?不一会,她就又跟小弟弟抢起来。在强调数次未果后,当妈的忽然站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闺女跟前,照着后背“啪啪”就是两下,猝不及防的小姑娘愣住了,而后慢慢回过神来,见我正盯着她看,脸上掠过一丝尴尬,浓密的睫毛慢慢垂下,遮住了刚刚还满含笑意的大眼睛,继而慢慢撇开小嘴,终于“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几乎很自然地我瞪了***一眼,斥责道:“都是孩子,你打她干嘛?!”继而走上前揽过她的头,安慰道:“没事没事,妈妈跟你闹着玩儿呢。好孩子,你看大姨一会替你打她!”孩子在我怀里哭得更凶了!回头再看那当妈的,似乎依然余怒未消,嘴里嘟囔着:“跟你说几遍了?就是不听话……”但是声调已明显低了很多,目光也有些躲闪。恍惚间我忽然觉察到一丝不自在,心中对自己此番“善举”有了质疑。
临睡前,那种感觉再次袭来,闭目静观,进入脑海的却是十多年前的一个画面:厚雪深积的冬日清晨,我抱着几本书赶往合堂教室,因为坡陡路滑,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喘息间,对面坡上走来一位西装革履、器宇轩昂的先生,不知是因为天冷还是别的什么,他将手插在裤兜里。就在我要提醒他时,忽见他脚底一滑,结结实实地摔了个四脚朝天!短暂迟疑之后,我赶忙蹲下身,作捡书状,眼睛却紧盯着前方。只见他短暂停滞了一下,便飞快爬起来,扫视了一下周围,见无人注意赶紧拍打了一下身上,略整衣帽,而后极为从容地走下来。待他走过,我也“捡”完书,微笑上路!
电光石火间,我想到白日里发生的事情可能还有另一番解释:或许那样的拍打只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别样亲昵,而孩子却在旁人的注视里解读出了另外的含义;又或许大人在出手后就后悔了,却因为外人在场,碍于“面子”只得硬着头皮把戏唱下去。总之,在旁观者尤其是熟人“见证”的压力下,个人对“面子”的需求被数倍放大,尴尬场景凸显,甚至矛盾被激化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