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精品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积极做好高危休学学生复学心理评估

2020年疫情复学后第二天,学生小A情绪不佳,有走极端的倾向。班主任看到了小A写给爸爸的遗书:“抑郁症,想死!最近感觉压力很大,承受不了了!爸爸,对不起!”

班主任很震惊,把遗书照片发给长年在外工作的小A爸爸,小A爸爸不相信,让班主任教育教育孩子。

就在班主任要找小A谈话时,小A冲上五楼走廊欲跳楼。三个男生和班主任紧追其后,抓住小A不让跳,但小A此时似乎力大无穷,挣扎着非跳不可,几个人拉不住他。班主任只能上前用身体挡在窗前,大声说:“你要跳下去,首先把我推下去。”

后来,在多位校领导和教师苦口婆心的劝慰下,小A才作罢。深夜,小A爸爸赶到学校把小A领回了家。

小A随后办理了休学手续,一年后申请复学。因为小A在休学期间并没有接受有规律的治疗,特别是对当初小A非要跳楼的惊魂一幕仍心有余悸,所以虽然小A带来了医院证明,学校还是不敢贸然答应小A复学,校领导邀请我们区心理评估小组对小A进行复学评估。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后,因心理原因休学的中小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像小A这样的高危学生也不在少数。一年休学到期后,学生能否复学?复学以后该如何更好地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家庭和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哪些资源和支持?如果学生不能复学,怎么办?家校如何和谐沟通?这些都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休学学生及家长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区级中小学严重心理问题评估专家小组,由区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心指办主任、心理教研员和骨干心理教师组成。我们应邀对多位高危休学学生进行了复学心理评估。实践表明:对这类学生进行复学评估,同时结合有针对性的心理科普和心理辅导,无论对学生、家长,还是对学校,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对高危学生进行审慎复学评估的目标

我们在工作中多方探索适宜的评估程序和内容,积极尝试正向引导、评辅结合的访谈策略,努力通过评估达成下列目标。

(一)明确现状,探究进步方案

通过评估,让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确切状况,理解问题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各方优势和有效方法,寻找学生复学或继续休学的进一步方案。

(二)评辅结合,促进积极努力

结合评估进行心理科普,帮助学生克服病耻感, 促进就医和规律服药。帮助学生改变负性观念,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一起积极努力。

(三)增进沟通,强化家校合作

通过访谈和反馈,让亲子双方、家校双方看到彼此的努力和难处,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团结协作帮助孩子心理康复或复学适应。

二、复学心理评估的五步骤流程

步骤一:预先了解概况

1. 事先请学校心理教师提供复学学生基本情况表,初步了解学生的过往情况。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级、家庭情况,主要心理症状及发展、干预过程,往年在校心理测试数据等。

2. 请家长随带孩子医院就诊记录、复学证明(如果有),评估组访谈前都要仔细查看。

步骤二:进行心理测量

评估当天,心理教师根据情况指导学生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纸质测试,并把学生答题情况和统计结果全部交给评估组。对学生访谈时,评估组不仅要看总分,还要挑选量表中的重点问题和高分问题进行详细询问。这样做既有利于高效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利于从细节处把握学生的核心心理症状,为结合评估开展恰当的心理辅导打下基础。另外,有些学生为谋求复学,测试时会进行掩饰,结果分数不高状况不好,细节询问可以减少测试偏差,保证评估的准确性。

步骤三:开展心理访谈

评估的核心流程是心理访谈,既收集评估信息,又渗透心理科普和心理辅导。

(一)访谈对象和顺序

1. 访谈心理教师、学生原班主任。

2. 访谈学生。

3. 访谈学生家长。

访谈学生和学生家长时,本校心理教师全程在场倾听和记录,便于做好后续各项工作。

(二)访谈要求

1. 建立真诚尊重、合作信任的关系。访谈中,要多用尊重的态度、共情的话语对访谈对象表达关心和理解,双方敞开心扉,才能使评估真实有效。

2. 信息收集尽量全面、准确。除了言语交流之外,要注意观察访谈对象面部表情、坐姿、手势等体态语言,全面收集信息。访谈中可恰当应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评量问句、例外问句、应对问句等进行提问,提高访谈效率。

3. 访谈重点内容要因人而异。学生休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因严重心理障碍而休学,有些因激烈人际冲突、严重违纪事件而休学等,他们状况改善的程度、问题改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访谈重点各个不同,要有针对性。

(三)访谈重点内容

通过三轮访谈,全面搜集学生下面几个方面的信息。

1. 休学前情况

总体情况:主要学习、生活状况、核心个性特征、重要负性观念、师生和同伴关系、家庭情况、成长史等;休学原因:引发休学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发展史,对自杀、自残情况要特别关注;重大生活事件:如重大考试失败、失恋、同学欺凌、师生矛盾、父母离异、亲子冲突、二胎问题等。需深入询问学生相关的想法、情绪、应对方式等。

2. 休学期间情况

学习生活情况:作息、休闲、运动、交往、打工、学习等;治疗康复情况:医院就诊、规律服药、心理咨询情况,相关效果和困难等。

3. 当前生理、心理健康情况

结合最近医生诊断和当天心理测试,询问目前睡眠、饮食、情绪、观念、学习能力状况,了解心理症状、情绪调节和问题应对方式及改善情况,复学愿望和复学准备如何等。尤其需要直接询问、详细了解学生休学后,特别是近期, 是否有自杀想法、计划和行为。如果有,要询问具体计划和行为,终止极端行为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哪些活下去的理由等。

4. 社会支持系统和可利用资源状况:

父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否改善,校内外是否有要好的朋友,学校、家里、亲戚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学生是否有优秀个性特点、优势科目、兴趣爱好等。

步骤四:综合心理评估

评估组通过行为观察和心理访谈,全面了解各种信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进行集体讨论形成

初步评估意见。以下是评估的要点。

(一)主要心理问题或障碍改善评估

评估组参考学生以往表现、医院就诊记录和复学证明的描述(如果有),综合当天心理测量、心理访谈中获取的信息,对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或障碍是否获得明显改善做出总体评估。像抑郁、焦虑从重度下降为中轻度甚至没有,癔症在最近半年未见发作等,都属于心理问题或障碍有明显改善,这是复学的重要条件。

(二)高危评估

高危评估是审慎复学评估的一个重点,若近期仍有自杀、伤人计划或有行为尝试的学生是危险的,不应该复学。如某学生因伴有幻觉、思维问题、多次乱发脾气、和同学打架而休学,经住院治疗后虽然情况有所好转,但依然作息混乱,时常情绪恶劣,自述“情绪不好就自己多吃几片药”。他曾经想死,撞墙伤了一根锁骨,现在仍在等待一个死的机会,如骑自行车等待被车撞等。这样的高危学生,是校园的安全隐患,需要继续休学治疗。

(三)校园适应能力评估

休学学生往往因为严重心理问题而认知能力减退、学业成绩下降,应对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情绪难以调节,不少人还独来独往、缺少朋友,遭受欺凌时不懂求助,致使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休学期间,因放下了繁重的学业、暂停了激烈的竞争、远离了痛苦的人际圈,学生可能心理状况好转,但是复学以后,一切又将重现。而且学生还需要适应新的班级、老师、学习节奏,有些学生可能故态复萌,甚至问题更加严重。所以要综合评估学生在学习能力、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进能否使其重新适应校园生活。要考量学生: 复学意愿强吗?具体复学准备如何?对于成绩的期待是否有恰当调整?对同样的挫折和生活事件,在观念上和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打算怎样适应新班级、交到新朋友?等等。

(四)家庭支持评估

要评估亲子关系是否改善、家教方式是否改变、各项要求是否恰当、爱和欣赏鼓励是否足够、如果孩子需要复学家长能否按时接送等。

总体来说,复学需满足下面几项主要指标:

有专业医院复学证明;

心理问题症状明显改善,近期没有自杀计划和行为;

学生自我复学意愿比较强烈,有相对适宜的复学适应策略;

亲子关系显著改善,有一定同伴支持。

在综合考虑上述几项指标的基础上,评估组会从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审慎地给予复学或不复学的倾向性意见。

如前文提到的小A,平时在校学习认真,成绩中等,同学关系良好,无出格行为。小A休学期间虽然服药很不规律,但已经开了医院证明。访谈中我们感觉小A脸色健康、精神较好,言语回应真诚自如。当天心理测试和访谈显示小A目前轻度抑郁,无焦虑,无自杀观念,情绪稳定,睡眠改善;小A从小父母离异,休学初期和爸爸住在一起,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后小A曾两次外出打工,最近一次劳动强度比较大,一个半月挣了7000元钱,显示出较强的自理、自立能力。小A复学意愿强烈,提前几个月和老师联系复学的事,学习上对复学有所准备;小A还说他希望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报答从小养育他的奶奶。通过综合评估,我们认为小A大致是可以复学的。

步骤五:多方反馈和建议

(一)对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和建议

一般在访谈接近结束时,会分别面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总结和反馈,有时也会面对亲子一起反馈。主要是反馈孩子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可能的原因,认可亲子已经改进的地方和所做的努力,并就家庭教育、复学适应或继续休学治疗提出中肯的建议。其中的大多数具体建议,是在评估和辅导结合的访谈过程中提出的。关于最后的评估结论,我们一般并不直接给家长,而是说明需要和学校领导综合商议以后,由学校通知家长孩子是否可以复学,并办理相关手续。

(二)对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的反馈和建议

通常在三轮访谈结束后进行,主要议题如下:

1. 反馈心理访谈中了解到的学生主要信息,包括改善情况和存在问题。

2. 关于学生是否复学的倾向性意见。

3. 如果学生能复学,建议学校可以做的事:如果学生没有医院复学证明,需要补开证明;和学生及家长签订关于安全、行为规范的协议;关于学生选新班级和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建议;帮助学生复学适应的一些缓冲措施,如暂不住校、暂时不上晚自习、补课等;心理教师后续辅导学生的重点和可行的辅导方法。

4. 如果学生不能复学,家校如何沟通。学校要共情家长的难处,说明复学的条件,讲清该生如果复学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并尽可能提供资源和帮助,缓和家校矛盾,敦促家长寻求专业帮助,改善亲子关系,为孩子尽快康复尽心尽力。

(三)结合心理科普和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复学评估的积极作用

在访谈中发现,高危休学学生常常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在休学期间,不少学生并没有进行规律的专业治疗,接受持续心理咨询的学生更少。而且,很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和学生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学生休学前后,未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关怀和辅导。所以作为专家评估组,我们不单单进行心理评估,还趁和各方人员进行访谈的机会,积极进行心理科普和心理辅导工作。

1. 多方科普,纠正误解偏见

对于心理障碍,普遍有两种典型误解。一种是不了解心理障碍,认为孩子的情绪痛苦和自残、自伤行为,都是孩子在装、在作,不同情、呼应孩子,甚至和孩子对立。另一种是单纯认为“心病要用心药医”,心理问题就是靠自己调节的,十分担心服药的副作用,讳疾忌医或者随意停药。这些误解偏见往往激化矛盾,加剧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在访谈中,无论是对家长、孩子,还是对教师,我们都竭力做好科普工作,帮助家长和教师理解孩子的痛苦和呼唤,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督促及时就医和规范服药。

2. 赞美赋能,积极正向引导

高危休学学生,通常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也不相信别人;很多学生来自特殊家庭,缺爱而且感知爱的能力较弱。访谈中我们积极肯定孩子的努力,竭力探寻他可能有的能力和兴趣,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我们也总是赞美亲子双方做出的改变,让彼此看见。如小A同学的案例,我们除了对儿子进行多方面的肯定,使他增强信心和希望感外,也竭力赞美小A爸爸。他虽然比较少和儿子在一起,但还是会每天微信关爱儿子,和孩子在一起时,研究菜式给孩子烧好吃的菜等,让小A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爱。我们鼓励双方用多种方式明确表达情绪情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进一步改善亲子关系。

3. 角色扮演,多样实操训练

认知调节之外,我们会利用现场人员比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家长练习角色扮演,通过实操强化实效。比如有一位被同学拍裸照并且上传网络的学生,本来是受害的一方、被老师照顾的一方,但后续这位学生几次出现了随时玩失踪、引发全校大搜寻的情况。她常驻心理辅导室、乱吃老师零食、任意登录老师电脑,多次情绪失控,和同学、老师恶语相向,慢慢演变为危机事件而休学。

访谈中我们通过几轮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领悟到:在裸照事件中自己也有不当之处,自己的散漫、任性行为使班主任深感不安,大大增加管理的难度。对话练习让学生明白了怎样和班主任进行沟通,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也让心理教师意识到,自己如何说、如何做才会使学生尊重老师和谨守边界。

4. 提供信息,充分利用资源

根据家长需要,我们会提供就医、教育、公益帮助相关信息,充分挖掘资源,增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比如某位普高学生的家长,非常渴望孩子能够读本科,但目前看起来很难。我们了解到孩子在休学期间,曾经在某城市独立学习烘焙几个月,非常喜欢,而且做得很好。所以提议孩子其实可以普高转职高,就读 3+2 的烘焙专业,后面还有专升本的机会。家长觉得这也是一条路。

5. 共情理解,促进多方合作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家长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反省改变型、权威控制型、不管不顾型、无能无助型、无知蛮横型。但不论哪一种类型,其实都有自己的难处和无奈。我们也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心理教师、学校领导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中的不容易。我们发现在共情学生的同时,注意共情家长和学校有关人员的煎熬、委屈、愤怒、无奈,能更好地促进亲子、家校相互理解和合作,共同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竭尽所能。

6. 共同探究,寻找适应良方

在访谈和反馈时,同心同德一起探讨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加紧治疗或者更好复学适应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就医挂号和督促孩子规律服药,用五种爱的语言改善亲子关系,如何应对新同学关于休学原因的提问、若再次遭遇校园暴力怎么办、改善情绪和提高学业成绩的具体方法等。

综上所述,对高危休学学生进行审慎复学评估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五步骤流程全面收集信息,综合恰当评估;并在心理访谈、反馈建议时,结合进行心理科普和心理辅导。这样做有利于明确现状和努力方向,增强学生心理康复和复学适应能力,增进亲子沟通,促进家校合作,有效降低危机风险,加强校园安全,积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作者/章惠珍   浙江上虞阳光健心心理辅导中心(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