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本劇取材于真实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学生的生活故事,讲述了一个高中学生石小宽(苗乡留守孩子)的成长经历。石小宽寒假回家过春节,因为与父母(外省打工回来过春节)争吵,亲子之间的矛盾让他内心纠结郁闷,对父母也充满了怨恨。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在心理教师的全力帮助下,通过家校共育工作,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借助心理课堂的体验活动、同伴的团体动力,石小宽终于体谅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艰辛,理解了父母的一番苦心,主动与父母联系。爱的力量让亲子沟通良好而顺畅,石小宽迎来了与家人幸福、和谐的生活。
【主要人物】
石小宽:男,16岁,一名在县城就读的农村高一学生;
心理教师;
阿妈(苗族对母亲的称呼):石小宽的妈妈,在广东打工;
阿爸(苗族对父亲的称呼):石小宽的爸爸,在广东打工;
老李:男,与石小宽父母一起打工的工友;
替身:石小宽的替身演员1人;
天使:代表石小宽内心正向的一面;
魔鬼:代表石小宽内心负向的一面;
学生甲、乙等:石小宽的同学们。
【心理剧技术】
AB场景交替技术,空椅子技术,替身技术,旁白,独白,雕塑技术,未来技术。
第一幕:教室
心理课堂上,心理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
心理老师:同学们好!请坐下。欢迎同学走进今天的心理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音乐起。
投影:游戏:我的五样——舍去我生命中的“最不舍”。
心理老师:请同学们在白纸上写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当然必须包括自己和父母。
场景设计说明:故事主角石小宽就坐在同学们中间,他的身后有两个替身,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在石小宽内心思想斗争的时候,两个替身——代表着主角石小宽的天使与魔鬼开始对话。
魔鬼:当然,首先是“我”!
天使:最亲的人——父母!
魔鬼:没有钱万万不能,钱!
天使:好的身体,健康!
魔鬼、天使:还有爱情!
心理老师:(走了一圈)好,我看同学们都写好了! 我们继续。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许多不期而至的事情会发生,我们不得不舍去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忍痛割爱,将这五样最重要的东西中舍去三样。(一边说一边在教室里走动)
天使:首先划去钱!
魔鬼:划去健康!
天使:亲情最重要,划去爱情!
魔鬼:留下“我”!
天使:父母更重要,留下父母!
场景设计说明:由心理游戏“我的五样”,引出主角内心的矛盾冲突。
心理老师:世事无常,我们不得不面对命运丢给我们的选择。
音乐起:《天亮了》。
心理老师:假设,现在你和你的父母坐在一辆缆车上,灭顶之灾马上就要发生,你和你的父母只有一个能选择活下去,你会如何选择呢?
天使:放弃我,留下父母!(拉扯着石小宽)
魔鬼:放弃父母,留下我!(拉扯着石小宽)
旁白:石小宽左右为难,无从选择。春节回家,家中发生的一幕出现在眼前。
场景设计说明:该场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出来,它代表石小宽的过去。在舞台布置上,心理课的一幕放在舞台偏左边,舞台的右边呈现石小宽过去经历的场面。当故事在推进右边“过去一幕”时,左边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石小宽、替身,都成为舞台上的雕塑。
情景再现:石小宽的回忆场景。
春节前夕,石小宽家。父母从广东打工回到家过年,此刻正在忙着收拾农活。石小宽坐在一边用手机玩游戏,玩得很投入。
阿爸:你瞧瞧你现在的样子!吊儿郎当的,哪里有学生的模样。你们班主任之前就打过几次电话给我,说你又在学校惹事,我们……
石小宽(替身):(突然站起来,爆发)是是是!我不懂事!不懂得体谅你们!一天尽是惹事!那你们可以不用管我啊,我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常年在外,一年才回来一次,回来就骂我,我真的受够了。
阿妈:你怎么和你爸说话的!(气愤,声音孱弱)
石小宽(替身):我偏这么说,你们一年才回来一次,整天唠唠叨叨的,你们想过我的感受吗?你们……真是烦死了。
阿妈:你给我滚,有本事你别回来!(气喘吁吁)
石小宽(替身):滚就滚,我还不稀罕回来呢。(愤怒地走出了家门)
阿妈:你……你……你给我回来!(无力地对儿子喊)
阿爸:让他走,这个不孝之子……
父亲的责骂声在空中回荡……
石小宽(替身):天呢,从小到大,一年没在家几天,一见面就是骂我,我到底是不是你们的孩子,我恨你们!
场景设计说明:代表石小宽过去的这个春节前夕的场景,在石小宽冲出家门的那一刻就结束了,“过去的一幕”中的父母和石小宽替身都成为舞台上的雕塑。
场景回到课堂。
魔鬼:放弃父母,留下我!(拉扯着石小宽)
石小宽做出了最后的决定,魔鬼取胜。
老师: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
同学甲:我最后留下的是父母,虽然平时我与父母没有太多的交流,平时父母对我也会责骂,有时还吵架,但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所以不管舍弃什么,我都不会舍弃我的父母,即使舍去我的生命,我也一定会留下我的父母!
同学乙: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一件一件被痛苦地去掉时,我才发现,这五件东西来之不易。我最后留下的是父亲,我的父亲总是默默地付出,当我任性地与他说话时,他总是安静地听着。有时会伤他的心,他也不说什么。爸爸,只希望在外打工的你好好照顾自己,感谢你包容我所犯的错误,谢谢您!希望我的心声你能听到。
心理老師:石小宽,你愿意分享一下吗?
石小宽:我……
心理老师:石小宽,下课到我辅导室来。
第二幕:学校心理辅导室
心理老师:石小宽,你能单独跟老师分享一下吗?
石小宽:(把手中的游戏结果递给心理老师。低头,痛苦状)我……
旁白(内心的声音):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生下我又不管我。也许,我是一个不该出生的孩子……
心理老师:开学时的家长会上,你父母来我这跟我做了一次沟通,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选择的吗?
心理老师拿出了家长会上石小宽父母的选择结果。
石小宽的爸爸妈妈:孩子是最重要的,生的机会一定是给孩子的。
心理老师:老师还想让你了解你父母在外打拼的生活情景。
旁白:学校为了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促进留守学生的亲子沟通,每个班专程录制了1~2个同学的“父母打工故事”。石小宽阿爸阿妈的打工生活故事正是这样完成的。
场景设计说明:石小宽在心理辅导室的场景和录像中石小宽父母的打工场景在舞台上同时展现出来,在舞台布置上,石小宽坐在心理辅导室的场景放在舞台中间偏左边一些,这样留出舞台的右边,呈现录像中石小宽父母的打工场景。当故事情节推进右边录像中石小宽父母的打工场景时,左边石小宽在心理辅导室的场景,包括石小宽、心理老师都成为舞台上的雕塑。
建筑工地的声音响起。
石小宽的父母上场 。
旁白:石小宽父母住在工地的临时工棚里。
阿妈:咳……咳……(生病,端出馒头一盆、咸菜一碗)
阿爸从工地回到临时住所,听见阿妈的咳嗽声,放下安全帽,马上给阿妈倒水。
阿爸:病情又加重了,是不是忘记吃药了?
工友老李:老表,出来一下。怎么还吃咸菜馒头,嫂子的病不能再拖了呀。
阿爸:这不是孩子又要上学了吗。(愁眉苦脸)
老李:这些钱你还是拿去吧,嫂子的病要紧。
阿爸:这怎么好意思呢……
老李:没事,你也不容易呀!(难过,转头,离去)
阿妈:这钱是从哪里来的?
阿爸:这些钱是老李借给你治病的。
阿妈:不,我的病不急,钱还是留给孩子上学吧!
阿爸:孩子上学的钱,我会想办法的,你的病要紧!
场景设计说明:录像中石小宽父母的打工场景结束,舞台右边的工地,包括石小宽的父母此时退场,故事情节回到了舞台左边石小宽在心理辅导室的场景。
心理老师:你还认为父母不爱你吗?
石小宽:我……(低头沉思)
心理老师:我想你一定有些话想对你父母说,现在,假设你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你父母,请你把你想说的话通通说出来……
石小宽:阿爸阿妈,今天我才知道,我是你们心中最重要的!三岁的时候,你们外出打工,一年半载才能见你们一面,我的童年没有你们陪伴,我好孤独。多少个夜里我自己蒙在被子里偷偷地流眼泪,半夜醒来,我多么无助和害怕——我一直恨你们心狠,是你们丢下我不顾,是你们自私自利。阿爸阿妈,今天,我明白了,你们在外面打拼不容易,是在拼命为我挣学费、生活费,辛苦和劳累你们都默默扛着,委屈和苦难你们都咽下肚里。阿爸阿妈,你们能原谅我吗?
第三幕:未来呈现——和谐、幸福的家庭
欢快、动感的音乐响起。
场景一:阿爸阿妈到学校门口接石小宽。
场景二:阿爸阿妈从工地回到家,石小宽快乐地迎上去,全家幸福地在一起。
场景三:阿妈晾衣服,石小宽献上花,阿爸问:“有我的吗?”
场景四:阿妈扫地,石小宽抢过来帮干家务,阿爸看到这一幕,全家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场景设计说明:以上四个场景运用了未来技术,呈现了石小宽与父母关系的融洽和谐。
背景投影:和谐的家庭需要沟通,爱不一定是终日的陪伴,也可能是默默的付出,也可以是相隔千里的牵挂。爱是理解,爱是接纳,爱是力量。
全体演员:谢谢你们,阿爸阿妈,是你们的双手撑起我们的家,你们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们。阿爸阿妈,谢谢你们的一路陪伴!你们放心吧!你们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
【剧评】
本剧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场景转换自然流畅,心理剧技术运用娴熟、精准。通过学生自己编、自己演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展现了农村留守学生的现实问题、实际的困惑及亲子冲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未觉察到的亲子关系,表达内心的感受,获得了新的领悟,并学习到了新的行为和思考的方式,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剧呈现了当前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剧中通过替身技术展现了主角的内心冲突,通过AB场景交替技术和雕塑技术,让主角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穿梭,促成主角认知的改变,然后通过空椅子技术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通过未来技术让主角获得新生。通过心理剧舞台,将留守学生的内心最深层的感觉表达释放出来,角色形象鲜活生动,真实逼真,展现了留守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理念。观看的学生被剧情深深吸引,表示有很多的感悟,此剧在当地学校家长会上播出,真正达到了留守学生与家长的会心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点评专家:陈宛玉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
本文作者/涂红涛 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