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精品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理事之窗 > 精品阅读

让“野马”回缰——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个案基本情况

马伟(化名),男,9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学习成绩不稳定。该生缺乏是非观,处事不分轻重,冲动易怒。常常因违反课堂纪律,班干部对他进行劝管,每当这时他便大吵大闹甚至以暴力对待同学。为教育他,班主任尝试过很多方法都不行,批评教育,无效;请家长来学校,无用;写保证书,无动于衷……如一次语文课开火车读字词,马伟读错了,同学当堂指出,他反骂别人是傻瓜。老师制止,他便边骂老师边做出侮辱性手势,并把课桌推倒在地。老师批评他不爱护公物,不尊重老师,他随手拿起椅子扔向老师,幸好老师一手接着,才没造成伤害。马伟多次因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并动手打同学,引起家长们众怒,家长们在班群里向马伟家长反映其不当行为,而其家长却认为是正当防卫。最严重的一次,马伟拿一同学的雨伞玩,对方阻止,他就把雨伞扔在地上,两人发生冲突,马伟把对方推倒在地上打,还抓伤其双脸和颈部,造成多处挫伤。对方家长怒火中烧,联合班上30多名家长投诉到校长处,希望学校将马伟换班或劝其转学。

二、个案问题分析

马伟5岁时父母离婚,由爸爸抚养,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处事专横野蛮,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引导,生活中常用负面、偏激的处事方式教导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一言不合就直接用“打”代替教育;对于孩子的问题不做反思,反而觉得班干部管教他是多管闲事,认为班上所有同学对孩子有成见。缺少母爱的滋养及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马伟人生观与认识观有所偏差,“用拳头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善被人欺”的想法深入骨血中。

受家庭影响,马伟性格偏执,在学校不合群,具体表现为:(1)自尊心极强,被批评后容易向旁人发脾气,过于重视学生的眼光和谈笑,一旦觉得旁人在嘲笑他、鄙视他,就会发脾气,大吼,甚至打人;(2)人际关系比较差,缺少固定的朋友和玩伴,比较喜欢跟大很多的哥哥玩,不愿意和同龄人玩,认为同龄人不理解他;(3)缺乏正确的是非观,脾气比较暴躁,性情偏激,记仇,处理事情很冲动,打人不分轻重。

经马伟爸爸带他去本市某医院检查,诊断无器质性疾病,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心理测试发现其情绪不太稳定。医生评估马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即儿童期攻击性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辅导过程

对于马伟这种冲动野蛮行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感受到同学们对他行为的无声谴责,促使他良心发现,树立起责任感。我通过思考与请教专业心理医生,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来疏导,以期唤醒他心中那颗向上、向善的种子。

(一)正向思维,悦纳情绪

马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也非常敏感。在和其他同学交往中,他总是觉得同学们针对他,所以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解马伟的内心想法之后,我没有急着去纠正他,而是引导他尝试悦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在该班举行了一次心理主题班会,主题是“如何发现同学的优点,如何帮助同学改正缺点”。班会课之后,我跟马伟定下君子之约:“一周和同学发生冲突的次数不超过三次,校长给你一封表扬信。”“好!”马伟爽快地答应了。为提高他的积极性,每周一我会提醒他和同学友好相处的方法。慢慢地,他打架的次数减少了,由一周三次到一周两次到最后一周一次。我也根据他的情况改变策略,奖励的难度逐渐加大。

(二)撕掉标签,挖掘亮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就会做出自我形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同窗三年,一直同学关系紧张,令马伟感觉自己是个坏孩子,有点“破罐子破摔”的负面心态。一次,我把两个用热水烫过的水杯叠在一起,怎么也弄不开。马伟看见了随口说:“等它冷了会好弄点,热胀冷缩嘛!”我一听,立马抓紧机会赞美他:“你知识面挺广的嘛!其实你很爱学习,你看,连这个你也知道,肯定是平时看书多。以后只要你肯好好学,一定很棒!”他听了居然脸红了。这就是赞美的力量,它如春风晨露,能催开最美的花朵。

(三)规范条约,调整情绪

每次犯错后,马伟虽然表面认错,过后依然我行我素,毫无长进,班主任束手无策。一次,马伟违反纪律,班干部记名,他就拿着同学的刀片上讲台吓唬班干部。班主任带马伟到我办公室,让我出面处理。我跟马伟走回教室,指着黑板的一角,对他说:“黑板的这一小块是你的,每次你动口动手,校长就记上数字。只要你一个星期不超过三次无缘无故地大吵大闹,我就当没事发生,也不告诉你爸爸,怎么样?”他咧开嘴笑了,跟我拉起了勾,还让我与他击掌三下。以后一遇到这样的事情,只需我指指黑板的一角,马伟就马上将情绪收敛。这种黑板教育就如一位驯马师驯马一样,在马伟情绪失控时,我指引他归回正途,这对他的情绪调控起到了立竿见影之效。

(四)双向沟通,家校合力

如果说在与马伟家长的沟通中,前期是班主任剃头挑子——一头热,班主任主动找他家长沟通次数多了,他甚至有些抗拒和老师沟通了。沟通是桥梁,在家长们联合要求将马伟调班这事上,我约了马伟家长和另一位家长到我办公室沟通。我明确表明学校立场:调班只是把问题抛给别班,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弊大于利;有教无类,学校不会放弃任何学生,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一番肺腑之言让马伟家长对我感激不已。自从家长信服我以后,沟通就变成双方面的了。以前是班主任经常向马伟爸爸反映孩子在校表现,现在马伟爸爸经常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告诉我,每次他联系我时,我都提醒他,一定要手下留情,给校长教育马伟留条后路。学校成立广东小交警队,我叮嘱班主任挑选马伟进入交警队集训,让他有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我拍下马伟训练的视频,发给他爸爸。看到孩子一招一式像模像样,精神抖擞,马伟爸爸乐开了怀。确实,家校共同合作,形成联盟,就像是驾车人,为孩子保驾护航,助“野马”回缰。

通过我和班主任齐抓共管,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外塑行为,内调认知,马伟逐渐调整认知,继而规范和控制不当行为,与同学之间原本紧张的关系逐渐缓和下来,与同学的吵闹次数明显减少,和谐相处的局面慢慢拉开帷幕。

四、反思

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应该给予尊重。在学生做了错事并产生痛悔心理之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理解和信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

我深深地体会到,面对学生的情绪,教师不能局限于说教与纠正,而要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唤醒其向上、向善的天性。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指路明灯。面对这样一份沉甸甸的期盼,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坚守初心,才能無愧于心。

本文作者/ 伍顺燕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

相关内容